作者:汪沛池
(一)
“曲艺”一词,包括各种说唱艺术,起源于民间。如弹词、大鼓、相声、快板、评书和扬琴等,都流行民间,富有很浓的地方色彩。其始于什么年代,根据芜湖艺人传说,推侧其始于唐初。
传说唐初(785-805)朝鲜新罗国王子金乔觉笃信佛教寻地修炼。他先到了芜湖赭山,住了不久感到地基不稳,就西引到九华山苦心修炼。以后收了八个徒子。其中邱祖不惯素食。一天他偷吃了猪肉,被师发觉逐出门墙。下山后还俗广收门徒。此时到了中晚唐时发生安史之乱,农民大批破产豪绅兼并土地非常激烈。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到处流浪,纷纷寻找谋生手段。邱祖传人:刘、谈、马、霍、王、孙等人又分为祖龙门派和张门玄门派,各自收徒传艺。因此,社会上就出九京七十二寡门。也就是看相、测字、算命等称为京口。各种说唱、如道琴、乞丐、话本、话说等曲艺流行起来,但还不成气候。
到了宋代有一种“象生”曲艺形式出现。1908年英钦之的《也是集续编》一书出版,书里面尽管称“象生”为相声。到了清代后期光绪年间,当时有一个京剧演员朱少之艺名“不怕穷”。因慈禧丧事,禁止演戏,他为了生活不得不行,谈些笑话之类段子。继他之后的张三禄,被称为现代相声创始人。
扬州评话盛行清代中叶。在其之前代表人物柳敬亭是明末清初出身于扬州评话著名艺人。
各种曲艺特点,不要繁杂道具和乐器,只须较大场地就能演出。有单人演唱如安徽大鼓,有双人的相声,四五人的扬琴演唱,也无需特意化妆,便于流动演出。内容多是除暴安良忠臣孝子之类东西,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在一定程度上,也合统治者心意。但也受到当地的豪绅地痞流氓刁难和欺侮。艺人为了谋生,每到一地首先要向这些人献上礼物以求买安。
(二)
随着时间推移,民间曲艺也就渐渐出门派,而且也产生了许多等级森严的规定。不投师不懂规矩就寸步难行。比如安徽大鼓,有一人在某地演出,后来的艺人除非认识,否则就要盘问门规。如果答不出规矩的,不仅不能演出,还要被没收大鼓,视为“空子”,即无师门的人。所以凡想干曲艺为生的人都要投师。
拜师仪式非常隆重。拜师这天,不仅同门长辈、师兄弟都要到场。同时也要红帖邀请别派长辈出场。仪式开始,先由本门保荐人说明投师者姓名、年龄、籍贯和诚意,然后荐引投师人进场下跪聆听教诲。
会场中间设坛,供邱祖脾仿,红烛高照,香烟缭绕。各门前辈坐在前排,余下分坐两边。本门辈份最高的人,捧香面南跪下,口中吟道:“泰山老祖道门开,一朵莲花两边分。莲花传世度五祖,五祖转世度七贞。因何七门有八派?后添邱祖韩三门。(这就是前面所说的邱被逐的补述)”长者归坐后,授业师傅带领新投师的人,一一向本门长辈和师兄及别门人行跪拜礼,这才算正式入门。
师傅按先辈定下30个字辈份教给徒弟。必须记住:“道德通天顺,正长守太平,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元明,知礼宋承信,层高余发清。”一个字就是一个辈份。芜湖艺人一般都是元字辈和明字辈。不同曲艺,皆使这三十个字。等到用完了,再召开大会,另拟三十个字。
接着又授路份上规矩即春口。两人初次见面,说要一声“辛苦”。接着坐地者(即原来就在这里演出人)说:“干什么贵包口?”如果是同行即答“干团”。“什么地方来的?”“从圈子里来”即是从城里来。“买卖达血”即问你生意不错的意思。请问“贵家师”。答曰,“他老人家姓邓,上定下仙。”即邓定仙。再问:“你跑多少字?”答道:“二十个字”。说明是明字辈。对方若是十九个字,就是元字辈,明字辈就得马上改口叫师叔。其它术语不多说了。
(三)
解放前后在芜湖最早艺人要算关荣章。他是山东人,属张门,唱安徽大鼓,在把戏场演出。与其同时的是安徽定远人周恒业,属柴门,也是唱安徽大鼓,也在把戏场演出。由于门派之分互相看不起,同场演出,各争听众,誓比高低。这叫“对场”。继他们之后有ト廷宏,艺名棍扫沿江。嗓音响亮浑厚很受听众欢迎。属张门。接着有强门陈世安、柴门任宗福、马玉璋皆是干大鼓的。评词艺人王少镶(半路出家的,原是律师)、卖梨糖芬顺昌、玩把戏的郑树林、讲评词的孙金瑞在金马门演出。
解放不久,市文化局召集闲散艺人在二街新华戏院开会,成立曲艺组。任宗福任组长。从此,民间艺人才有自己组织,享受艺人待遇。
1951年再度将曲艺组改为“书词研究会”。出席人又添吴少康即小白利。他担任会长。并有周凤鸣、张奉林、林教培、彭克发、张艳玲(扬琴)、芮金发、邓定仙、陈明南、黄相林和江益青(邓定仙还参加过赴朝慰问团)。此时曲艺界不仅人数增多,而且表演种类也齐全。艺人不再是社会下层人。政治地位提高了,每人都有会员证。演出、创作、场地都受到文化局保护和支持。一洗旧社会乞怜于人的屈辱垢尘,真正扬眉吐气了。
63年文化局娄良鸿召集在芜艺人,成立“百花曲艺团”。笪秉生担任团长。会长中又添宋宗德(评书)施俊、张子松、张宗文等人。到64年进行书词改革。这些艺人对旧书词认真探讨研究,保留其精毕去其糟粕。对新书如“烈火金钢”“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等书进行研究,先后上演,很受听众欢迎,呈现一派繁荣景象。真正达到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局面。
为了交流,有时到外地演出,只凭曲艺团一纸介绍信,地方文化单位不仅热情接待,还提供场地和设备,使艺人领会到自身地位提高,人民酷爱曲艺的情怀,无不由衷的感谢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艺人的关怀,尝到新社会的甜头。
正当曲艺在芜湖空前繁荣之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曲艺团遭到解散。名噪江城的安徽大鼓、出语文雅的评书、潇洒自如又落落大方的琴书、令人开怀捧腹大笑的相声等都不存在了。虽说曲艺是民间通俗文化,但词意抒情又不乏豪情,使听众在笑声中受到启迪,在辨别是非曲直中受到教育。正因为这样,还有不少曲种保留下来,在大城市常有演出。有的还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演出,使广大观众得以欣赏。也有艺人到各处巡回演出。各种文艺晚会也少不了曲艺演出,这都说明曲艺生命力的强盛。
如果现今芜湖文化局再兴曲艺、并加以扶持,曲艺之花会再度开放。当前,离退休劳动者多半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对曲艺比较偏爱。他们看书不能认字、看电影难以领会且票价较高,只有到公园打麻将抹纸牌了。我常到镜湖公园,只见一簇簇一丛丛老人都在摆方城、吃片糕、玩扑克或闲聊或发牢骚。如果有大鼓、相声等曲艺演出,定会受到他们欢迎,该有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