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谈兵(口述),郭静洲(整理)

  解放前,芜湖大江南北,联村、联圩搭台唱戏以庆祝丰年或祈神消灾,成为当地风俗习惯之一。他们对于戏台对联的创作更是十分讲究。如联村或联圩的戏台对联必须由参与的村、圩轮流制作。因此,各制联人又往往借制联机会,炫耀自己,贬低对方,又常常引起村与村、圩与圩之间的矛盾。我在少年读书时,就听老师讲过不少这一类的“笔墨官司”,现在回忆起来,觉得尚有一些历史意义与现实教育意义。

  大约在抗日战争前,无为县东乡联村搭台唱戏,有位年轻塾师制作一联:“谁识一场,演优伶衣冠,千年若晤;我来此地,数汉唐人物,一笑皆空。”此联高度概括了古装戏剧的特点,“千年若晤”、“一笑皆空”更是一语道破天机,恰到好处。因此东村人感到自豪。第二天轮到西村人制联,西村人特别好胜,一时又找不到人写出好的台联,胜过对方。他们只好跑到几十里以外去找陈少平先生。这位陈先生确实才思敏捷,博学多闻。他根据来人口述,没费多大功夫,制出一联:“桃花未放,柳絮先狂,弄许多婉转婆娑,谁识我春台有主?宁戚高歌,雷震绝唱,听不出抑扬上下,反说他短笛无腔。”陈少平先生不愧为无为县的才子,所作之联不但紧扣戏台联特点,有声有色,风雅流利,而且以物喻人,藏而不露,连那位自命不凡的年轻塾师也自愧不如。

  在南陵县的东乡也发生过一起戏台联的“笔墨官司”。东乡有个红塘,周长约十几华里,塘南为蒲桥乡,塘北为东河乡。红塘搭台唱戏,戏台联也由塘南、塘北轮流制作。一天,春雨乍晴,红塘开台唱戏,戏台联轮到塘北人制作,塘北人感到无法制出好联,胜过对方,于是跑到县城,请了一位制联高手李先生为他们代制戏联。李先生的确名不虚传,他根据塘南、塘北为戏台联久争不息的情况,想在其中做个“和事佬”,达到“息事宁人”,乡邻友好相处。他考虑一会,手书一联交于来人,其联云:“春雨复春台,听燕语莺歌,好鸟枝头皆朋友;塘南并塘北,看桃红柳绿,落花水面尽文章。”这副戏台联不但紧扣时令,情景交融,尤其“好鸟枝头皆朋友”、“落花水面尽文章”,刀打豆腐两面光,双方都很体面,皆大欢喜。李先生“一联息讼”至今传为美谈。

  戏台联又是抒发情感,评论时政,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的最好形式。抗战期间,无为县农村经常有田鼠糟蹋庄稼。当地农民“求神保佑”,秋收后唱戏还愿,称为“鼠戏”。值此山河破碎,内战仍无休止之际,我的老师江祝堂先生借此制作一联,贴在“鼠戏”的台上。联云:“睡师未醒,鼠辈何狂?弄许多破碎分离,毕竟难容争斯土;逐鹿方酣,狼烟又起,问这班纵横角色,到底谁是为人民。”

  又如流泗陡门唱戏,江先生以“流泗”二字冠顶,借联抨击时政。联云:“流亡在道,苛政胜于猛虎;泗水喝干,贪官好似饿狼。”

  抗战期间,无为县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江祝堂先生被人民选为无为县参议会参议长。1945年,皖江根据地军政机关北撤,江先生因身体老弱,未能成行。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进军江南之际,无为县人民在三叉河街上搭台唱戏,庆祝渡江胜利。江先生为此制作一联云:“鼓棹渡南下大军,居然破浪乘风,扬子江中显身手;登台祝空前胜利,更愿犁庭扫穴,太平洋上称英雄”。

  江先生以满腔爱国热忱,抨击敌人,歌颂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所以他的制联逸事,至今还在皖江一带,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