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相

  解放前,芜湖在旧社会就是皖南最繁华的商业城市,除长街等几条大街各行各业固定门面经营外,尚有各种游贩小卖等等谋生之道,用着不同的方式招徕顾客,构成了芜湖市井街巷有地方特色的市声。

  汇成芜湖市井营生和市声的主角们是下层社会的贫苦劳动人民,他们有手工业者、农民、城市贫民,在生活煎熬下,不甘坐毙而争取生存,操起各种营生,形式多样,具有民间乡土气息,成为一些独特的民间艺术的表现,且随着世代相传而得以保留;并形成各营生所具有的时代社会性。其中很多营生和市声已不存在,故写真形声见闻而保存史实,以供历史、社会、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有关学科之参考。

  各种营生可分为本地的和外来的,流动的和固定的,使用导具发声的和口喊的,卖吃食的和卖用品的,娱乐性的和服务性的,无本谋生的和小本求利的。现以五部分详述写真如下。

(一)敲梆摇铃,叫卖吃食

  流动卖吃食使用声响工具的营生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卖小吃的是饺儿担子(薄皮肉泥馅馄饨),他们一般午后出挑上市,锅碗烧火调料都放在形似方灯笼式的木制饺儿担子上,一头是锅灶,下放烧柴,一头是碗匙、筷子、调料。方形饺儿皮薄得透亮,肉馅如糊,上撒油渣末,还有鸡蛋和小刀面,全都放在方平台下面的多格小抽斗里,下面放一个水桶,这一担家伙就是一个流动小厨房。他们手举一柄小摇锣,摇一阵,做几碗买卖,又挪个地方,一直做到深夜。小铜锣形如小碟,悬于圆形铁框架里,框架一边有一短绳,绳头穿一粒黑皂角子,手转框柄(木制),黑锤子两边晃击锣面,发出一阵“堂啷堂啷”声,由摇的次数和间歇,锣声就有忽紧忽慢的节奏了,闻其声就知是下饺儿和“龙虎斗”(小刀面加馄饨或糖心蛋)的来了。

  卖黑芝麻桂花糖心元宵的(即汤圆子,有手搓和水滴两种做法),是使用名叫“击饥”(江湖隐语的梆子,人们听到梆子敲击声就会感到饿了,赶快买了当“宵夜”(即点心)。这种梆子是厚竹制成,长四寸、宽二寸,在簧面挖一方凹,捏在左手心,右手握一根五寸长扁圆竹棒,敲打梆面中央,左手的四指因托在梆下可随着小竹棒的敲击而间断地一握一放,就发出长短高低不一的“笃……笃……笃笃笃”的梆子声,这老竹梆子用得紫红光亮,敲起来几长几短,清脆悦耳,传声很远,尤其在深巷里能产生回音,更为响亮,其担子同饺儿担子样子,用的是紫铜锅。

  卖小磨麻油的是用大木梆,一尺来长、三寸来厚,中间挖空,梆腰中部成丁字形按一木柄,左手握柄举梆,右手持一短木棍敲打木梆中部,即发出空响深沉的“扑……扑……扑扑”声。一条软溜溜的扁担挑在肩头,两手不扶,一颠一颠慢步敲梆,一听声就知是卖油郎来了。其小磨麻油是纯芝麻手工磨后置钵中,用葫芦底部在芝麻糊中上下撞动而使麻油渗出的。

  芜湖有不少回民(多在北门、北坛后街、卡子街一带),他们有的专营牛肉担子,其担子甚为特别,一条弯如半月的桑木红扁担两头上翘,一头挑一个高篾篓,篓上放一木方盘,鲜牛肉摊放盘里(另一头的方盘放熟牛肉、牛杂),篓两侧各有两条宽竹片交叉下垂连着篓底形成皿系,上面交叉绑在桑木担头下面。他们的信号是握一杆油光光的红木秤,秤下吊一直径尺许的黄铜秤盘,边走边将秤盘向地上掼一下,就产生了低沉的“哐……哐……”的“锣”声,走几步掼一下,远远听到这秤铜盘落地声,回教信奉者就知道是卖牛肉的来了。

  俗话说:“打锣卖糖各干一行”,这芜湖卖饴糖的都不打锣不唤叫,而是用一片三寸见方、只一边有刃的铁板和一柄小铁锤,既可发出锤、板相击的“叮噹……叮噹……”声,又是敲糖的好家伙。他的担子是一头挑个矮竹筐,上方木方盘,里面撒着白米粉(米炒熟磨粉),上面盘着蛇状白饴糖条,一头挑个洋油桶,装着米面粉焐着的糖饼块,可挑可歇,边敲边卖,如有人买,就用铁板刃口按在糖条上轻轻横敲一下,糖块就滚在一边了。这糖可卖作甜食、药引,也用来作收破烂的交换品。

  卖梨膏糖的是受孩子们欢迎的,他们不常挪动摊子。那放满各色梨膏糖的玻盖摊盒子架在木架上,人站在摊子一边拉起一件洋乐器一一小手风琴,唱起宣扬梨膏糖能治病的美妙诙谐的唱腔,既悦耳又富于吉普赛人的风情。孩子们买一块盖有金粉招牌的褐色糖块,边吃边听那嗡嗡和鸣的琴声伴着歌声:“小孩儿吃了我的梨膏糖啦,驱虫消食保平安;……老人家吃了我的梨膏糖啦,止咳化痰气不喘……”如此一唱,连大人们也会停步听一段买几块糖回去了。

  当秋天桂子飘香板栗上市时,砂炒糖栗摊就临街摆起了,大铁锅歪放在铁桶灶上,炒栗者双手握铲翻炒拨弄,粗砂、栗子在锅里“擦……砂……擦……砂……”响着,伴随阵阵糖栗香就招引了顾客;而春节前炒锅坊里“砂……砂……”的砂砂发米声伴着花生芝麻糖香,似在告诉人们:“快备办过年吧!”

  不用市声导具、全凭口喊的叫卖者有着地方特色的叫卖声。有的清脆悠扬,有的深沉浑厚;他(她)们走遍大街小巷,有一定的路线和主顾,到时必来。如卖油条的,有老人、孩子、妇女从事,就是没有男女青年,他(她)们手提粗柄圆扁篮子(上盖油纸),喊着“嗳……油条糍粑卷子嗳……滚热的绿豆粑粑锅粑来……”穿街走巷,此呼彼应,互相赶早市,所以叫声急促而快。

  同时,每天风雨无阻的叫卖声是卖小菜的,他(她)的担子重,慢行慢喊:“卖……豆芽菜啦……”、“卖嗳……茭儿菜来(芜湖方言,茭儿菜是嫩茭白芯)……”其叫卖声随季节而变换菜名。

  卖洋糖发糕的妇女叫卖声更为动人,她有一根两尺来长的小扁担,背个腰子形木桶,“嗳……洋糖发糕来……卖发糕呀……”,那时没有糖精,做发糕用绵白糖,中国产极少,都是舶来品,故而称为“洋糖”。这种扁圆的发糕洁白松软,上有田字形四点红;楔块状(菱形)的上面撒一点红绿丝作点缀;是小孩、老人、病者的好食品。

  在茶馆酒楼、轮船码头、车站、戏院、澡堂等地方,“嗳……卖洋烟、洋火、大董糖啦……”是穿梭叫卖的提篮小贩,他(她)们大多是卖了早市油货后再操此业,手擓篮是单提系的碟形扁篮,提系在近篮口处分叉,里面分左右放着物品。有的老人还专卖高粱酒,卤鸭鹅脚翅、花生米、炒蚕豆、臭干子,除在澡堂叫卖外,还随小轮做旅客生意,以迎合那些嗜饮而闲得无聊的乘客,他带着盏子倒酒递上,喝完付钱,生意也好。

  炒锅坊在冬季每天要出担子,其担子是两只像坛子形的大炒货罐,这罐是双层篾编,中衬棕皮、箬叶,下有圈脚,上有钵形复盖。他卖的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但叫卖声是高吭的“欢……团……”(以欢团为主)这也是孩子们高兴吃的零食。

(二)师传手艺,服务万家

  流动服务性行业使用市声工具的,大多是靠祖传、师传手艺谋生,其中有当地专业的,也有外地农闲时挑担走四方的。其手艺或卖品是人们生活不可少的,有不少专业有精湛的手艺,很多卖品已是少见的民俗文物了。

  铜匠大多挑担走街,担子一头挑长方两屉木箱,上有长锉等工具,一头挑风箱、炉子和坩锅、桴炭,两头木箱的两侧各有长竹片连在底座向上交叉,中间连一横梁,上有环可穿过扁担,下边又连一横铁丝穿着一串铜片,随着软扁担在肩上颠晃,铜片就互碰发出一阵阵“哗……哗……”声,所以他们出担不喊叫,只用这串铜片碰击。

  锡匠担子是一头挑风箱,一头挑个篾箩,里面有炉子、熔锅、铸锡板。他手提一付打制锡器用的铁工具,丁字形有钩,有托头(用手敲打锡器内部),用得锃亮,名叫“闹街”(江湖隐语),是因他边走边两边晃动丁字铁而发出“叮噹、叮噹、叮叮噹噹”如铃似磬的响声,故而热闹了街巷。

  铁匠有固定开铺和出挑,其市声是有节奏的锤砧敲击的“叮当”声了。开红炉铺的也出挑寻活,也有的不开铺常年出挑打散活,那家要打什么铁器,就在那家门外空场支炉设砧敲打了。

  洋铁匠担子一头是两屉木箱装着工具、松香块、圆规等物,一头是竹箩装着火炉、桴炭、敲打铁片成型的长铁板、方木棒及大剪、炉钳、紫铜焊块、焊锡等物。箩与箱两侧均有竹片挑系,上面挂洋铁片焊制的油壶、油斗(音端)、油漏及各种洋油鼻子,随担走动而发出“哐噹……哐噹”声;春节前后要卖洋铁号,他边走边吹“呜嘟嘟……鸣嘟”,声响街巷,吸引儿童来买。

  棉匠弹花有固定开铺和背着弹弓、踩盘上门揽话,那“嗒嗒嗒嗒汤……”的弓弦声甚为悦耳;而东门、北门、吉和街及河南一带的机匠的土布织机的“帖塔……帖塔……”的抛梭声伴着倒七戏的唱腔,不看也知其是何行当了。

  卖草药担子前挑篾编腰篮,挑系是四根竹架,挂着各种生草药,后挑多屉小木柜,内放各种根药切片,其市声工具是“虎撑”(江湖隐语),是一个两半相合的空心铁圈,里面有几个铁弹子,套在五个手指外,手腕来回转动,弹丸在环内滚动而发出阵阵“哐啷……哐啷啷……”声,芜湖人叫他“摇串铃”的。

  最受妇女们欢迎的是与人方便的货郎子。货郎多是青、中年、老年人背不动那竖着的货橱。这橱就是一个小百货摊,橱儿甚为讲究,高约三尺,宽约一尺多,上前左右面装玻璃,下有双层抽屉装各色花样、花线,丝线;上层分为四层,放着香粉、胭脂、生发油、瓦块油(芜湖方言,即蛤蜊油)、刨花(泡水可刷亮头发)、双妹花露水、蝴蝶牙粉、各种发夹、针线、头绳、顶针、手捏子(芜湖方言,即手帕)、钮扣等小百货,背面有两扇薄片板门。橱的上下横梁系一根板带(宽辫带),挎在左肩背着走,右手摇着“唤娇娘”(江湖隐语,意为响声可唤出深闺的娇娘子)。这是一把长柄小盆鼓,鼓一侧有一根用绳编的软锤,有的鼓下再连一铁圆框,内吊小铜锣,也有一短绳穿系黑皂子的锤,手握长柄来回晃动,两锤也来回敲击鼓锣发出“卟咚嘡嘡……卟咚嘡嘡……”声,无锣的则有“卟咚……卟咚……卟咚……咚咚……”声,这鼓点锣声很有讲究,主要在节奏上区别,是当地货郎还是走方货郎,那“唤娇娘”是不能乱摇的,否则同行相遇会发出“盘底”(江湖隐语,即查问根底)等纠纷。货郎最受姑娘、嫂子、老太婆婆们欢迎,只要鼓声传入深巷,门儿吱溜一开,货郎歇下货橱就做买卖了。他还可以为顾客预约采购必需的妇女用品送上门,所以货橱歇下就会被妇女们围住,可谓倍受青睐。

  卖雪花膏的担子一头挑个大洋鼓,一头挑个一面装玻璃的木箱,内有各种雪花膏瓶和篾刮子。他一边敲鼓“咚……咚咚……”,一边喊出“嗳……雪花膏噢……来……”清亮圆润的叫卖声。

  收荒货的是挑一对有上屉的高脚篮子,上面放着小糖、玻璃弹子、火柴、肥皂,以此来换取户家的烂棉花、旧皮鞋、鸡鸭鹅毛和废铜等物,他们既换又卖,从中以极低成本换物出售而获得较高利益以谋生。其市声工具是一支满口箫,边走边吹,箫声音节虽单调,却高亢清越,传声很远,故不必快走而慢走缓吹。

  为红白喜事服务的有中、西吹鼓乐手。芜湖人办婚丧事很特别,其婚礼仪仗队前有洋鼓洋号军乐队,后有喇叭锣鼓细吹细打;办丧事送殡还加有和尚敲木鱼、道士吹奏笙笛螺号,这种中西合参、古洋共奏的乐队为喜事人家吹奏《小开门》、《婚礼曲》,为丧事人家吹奏《哭皇天》、《毛毛雨》而缓缓游行街巷;那平民家喜事至少要有一对喇叭,丧事要有一面走几步敲一下“嘡……”的引魂开道锣。伴着“噼啪咚叭……”的爆竹双响声,不看也可知道是婚、丧或是贫、富了。

  最令人难忘的是常年定时的更夫打更声。芜湖的打更是分街固定的,晚上按时打更巡视街巷,一面铜锣,边界敲边喊“嗳……小心火烛……关锁门户……”“噹……噹……”。他们的收入是按“三节”(端午、中秋、年节)向商家、住户收取;不论炎夏或风雨雪夜都得按时按一定路线打更,有病也得请人替代,尤其是老年更夫喊声沙哑,伴着锣声,显得夜之凄清。

  不用市声工具的服务营生也有流动和固定两类。

  流动的有出入于轮船码头、车站、旅店、茶馆、澡堂的报贩,有男女少年,也有老年。他(她)们身背装报纸的挎包,一手散拿报纸高叫“嗳……卖报来,看报来,《工商日报》,‘商号倒闭,老板逃跑’……,“嗳,特大新闻,日本佬进攻芦沟桥,东北军抗战杀敌人……”!这声声叫卖如流动广播,随着一份份报纸很快传遍全城。

  磨剪铲刀者随身家伙是条长凳,一头放一块刀石,旁挂盛水的罐头铁筒,另侧系一束破布条(试剪刀用),一头凳下挂个小木箱,内装钉锤、小锉等工具。其叫喊声大多是淮北口音“嗳……磨剪子……铲刀呕……”。他们有时也卖铁丝编织的“笊梨”(音爪利,捞汆、炸食品用)、烘篮盖等物。还有淮北来的妇女手拿一个草把,上插各种木柄锥子,边走边慢悠悠地喊“挑噢……牙……虫嗳……”,她可从龋齿中挑出白色“小虫”(是自养的一种菜虫),实是骗术,不过那自制的纳鞋锥是用洋伞骨做锥头,确是耐用的便宜货。

  打箍佬的担子一头挑个木腰子桶和一圈圈粗细篾条,一头挑有两只脚的大木刨、锯子等工具,边走边喊“打……箍啰”,其前音拖长后音短。他们专做“圆木活”(又叫“小木活”),为人家修理盆桶用具(那时家家都用杉木用器)。

  补锅修伞者大多来自桐城,有小伙计吆喝“补锅啰嗳……补伞……呕罗……”。上门收揽活计,回去修好再又边送东西取钱边喊叫揽生意;有时上门修补。其担子一头是拱顶木箱装各种工具,一头挑风箱、炉子坩锅。补锅时烧熔铸铁,用小勺舀出一点放在左手托着的草灰上,迅即置放锅破洞的下面,右手握一布卷的棒向破处见红色铁液的地方两手一托一摁,一个铁疤就铆住了破洞了。

  染匠担子是小染坊随肩挑,担子一头是开了灶门的无底铁桶,上放一口染衣铁锅,一头挑个木箱,内放各色染料瓶及皂矾等物,其喊声是“染布……染衣嘞……”有了主顾就放下担子烧着要染衣者供给的茅草柴,烧开染液下料染衣;如有大件,又需染蓝、黑以外的颜色,就带回染好送上门。

  补胶皮鞋(那时芜湖人称胶鞋为胶皮鞋、套鞋)的是身背一口长方小木箱,箱内上有浅屉,放有胶水瓶、锉、剪、皮刀等工具,屉下放破胶鞋,以备剪下作补鞋用,箱边挂个有交叉架的布面凳。他走街串巷高叫“补胶皮…鞋……破……胶皮鞋拿来补来…”其原料是为人补鞋时收买人家补不成的破胶皮鞋。那时胶鞋尚不普遍(大多穿钉鞋),且男女胶鞋式如浅口布鞋,故可剪用的破帮面也少。他有时也去问学校补篮球胆,给黄包车夫补车内胎;他还兼穿牙刷,那时的牙刷是牛骨柄、白猪鬃,用细弦线穿成,毛用秃了可叫他重穿新毛。

  窑货担是两头各有高把的线竹篮,高把是两片长竹中间互扭两边分岔穿入竹篮两侧边沿,至两尺多高再反折向上成叉钩,上面可挂有圈把子的罐子、火坛等“窑货”(芜湖方言叫陶器为“窑货”)。他的叫卖声别有特点,“窑……货唻”的“窑”字拖音较长,“货唻”出口即停住,真是一鸣惊人,与别的叫卖声不同。

  卖筲箕、篮子的都是从青弋江运来,芜湖虽有老花街专业竹器生产者,但都为毛竹原料,没有水竹制品,出售的篮子也都是水运、肩挑的“青弋江货”。贩卖者叫声慢悠“卖……筲箕篮子呀……”、“筲箕篮子卖唻…”。为了多挑一些,扁担就稍长,在小巷里只有慢行叫卖了。

  卖灯笼的(用绳串挑)、卖灯草的(不少人家点香油灯)、卖罩子灯的(大竹篓装着挑)、卖洋油的(一担两听,一听即一铁皮方桶,约25斤,斗子零卖),都是为市民照明而服务,叫卖声都是“卖”字开腔,卖洋油的是边叫卖还边敲挑的油听,发出“哐……哐哐”之声。

  卖钢针的只有一个高竹篓,上有深约三寸的竹编屉,内放各种型号缝针(那时名牌是“德商礼和洋行”缝针),他有一个马蹄形磁铁,以便吸取失落的散针,右手拿一个白瓷碟子,左手握针,把碟底沿毛边擦向缝针,火花闪烁,以示他卖的是老牌钢针。他边做擦针动作边包针收钱,还以尖亮的嗓音流畅圆润地唱出什么人买了什么针,买多少针给了多少钱,该找多少钱,随编随唱,招徕了妇女们围着他边听边选可意的缝针。顾客走了,他端起竹篓又挪个地方唱起他的针有什么品种,三个铜板买几根的风趣小调,作此营生者多为扬州人。

  布扛子(布贩)也是走街穿巷,他把一匹匹各色棉布叠放在一块长条薄板上,用一块大白包袱从中间一扎,托起布垛放在肩上,一手抓着包袱角头,稳稳当当,量尺插在后领里。他的穿着打扮也很有特色,黑对襟中式布衫(或是背心),里面是白布衫,敞开外衫、翻起白袖口,下穿扎脚黑布裤,白袜黑鞋黑白分明,此一身棉布也就是招牌广告。他的嗓音高扬,“嗳……花布唻……呢”的叫卖声别具乡土气息,他们大多是皖北合、巢、含一带人。

  芜湖市民是爱花的,赭山之东一带就有专业花木者,为供此商埠官宦商户人家太太小姐、艺人、妓女的生活及职业需要,而培育白兰花、茉莉、珠兰、月季、扈子等色香兼有的花卉。时花上市就批给妇女们去叫卖。她们的竹编花篮有浅提篮和有碟形篾屉的深篮,花货放在屉下,屉里放着细铁丝穿缀的茉莉花环、花插和白兰花挂,用湿毛巾盖润着,擓着花篮慢走叫卖,“嗳……卖白兰花呀……喷香的茉莉花儿(芜湖方言说“喷”为“碰”)……有买花儿的来呀……卖花儿唻……”,花香混合在柔和的卖花声中飘荡在居家小巷及大街、娱乐场里;有的还跟小轮、火车或夜市做生意。

  此外尚有早晨为卫生服务的“倒粪啦……”、“舀猪水呀……”、“收灰罗……”。(旧时芜湖居民粪尿给郊农包挑或零卖,且都烧木柴、茅草灰与猪水(米泔水)都可卖几个铜板。)他们呼叫声此去彼来,与卖油条的吆喝构成了芜湖特有的江南早市声。

  固定的叫卖营生有沽衣摊,出卖旧衣著,二街旧货商场门口就有这种由长板凳搭门板的摊子;有的放在铺地布单上。他边抖开又摺起衣服,边唱所卖衣著的种类、式样、颜色、质料、成色、什么人穿合适、新的要卖多少钱、现价多少,唱腔顺溜动听,买卖议价、收找钱数都用通俗易懂的唱词连说带唱,热情而风趣。其货源是收购旧衣或在当铺买来“死当出当”的衣着再出售。

(三)手工玩具,吸引儿童

  在芜湖的市井营生中,有的是为儿童们制作玩具的,他们有的用市声导具,有的就是用出卖的玩具发出市声以吸引儿童。

  吹糖菩萨的担子和捏面人的担子既相似也各有特点。一条竹扁担一头挑着有个扎草把子的H形横架(扁担头挑在横梁铁环里),上面插着捏好的《西游记》人物和穆桂英、刘关张戏等面人,或饴糖吹的老鼠偷油、公鸡、猴子等糖玩具。吹糖的担子横梁下有个木圆桶,前有一个八角形玻璃罩打彩箱,没中彩也给一个糖哨子先吹后吃,小把戏们最欢喜(芜湖方言叫儿童为小把戏);另一半边有个半圆盖,掀开可见放着各色饴糖的白铁格子盘,下有火罐,保持糖温易于吹捏;而捏面人的没有打彩箱,木桶里有各色米面团放在木格小抽斗里(上盖湿布防干)。都有一套剪、刮、抿、钻的骨、竹、角质工具。艺人坐在扁担另一头挑的木桶上,先“噹……噹……噹噹……”敲一阵有节奏的铜锣,招来了小顾客,就开始捏起栩栩如生五彩缤纷的面人、油光有糖香的鸡、鼠、关刀、瓶生三戟(瓶插三枝画戟,寓意平升三级)糖玩具了。这面锣最吸引儿童,就是成人们也喜欢看那绝妙的塑造手艺,并买回面人作装饰品。

  利用卖品作市声导具的,如卖“滴滴动”者,他肩挑一担大竹篓,内装用紫色玻璃吹制成的长柄球(稍凹底),中空底薄。当由中空的长柄一吹一吸时,薄底就一凸一凹来回振动发出“滴动……滴动……”的响声,这种玩具易碎有危险,但孩子们却喜欢玩。

  秋收后淮北农民下江南,掮来出售自做的玩具,这些玩具便宜耐玩,具有浓郁的淮北地方色彩。如泥捏的小花公鸡,头尾插几根染红绿色的小羽毛,下有一细竹柄,横侧(鸡腹处)有一竹叶簧片的竹管哨,吹时发出“呜……呜……”声,出气口正对另侧的小纸风车,哨鸣车转羽毛颤,颇为好玩。还有卖口笛者,竹笛长约四寸,有六孔,一端有竹叶哨管,吹时可发出六音阶排箫似的鸣声。有的卖纸糊的拨浪鼓,“梆噹……梆噹……”边走边摇;还有卖小胡琴的,用小竹杆、竹筒制作,边“叽叽……哑哑……”地拉,边唱小调,也是儿童爱玩的。

  炎夏时,山东老倚挑来“叫油子”卖(芜湖叫北方的“蝈蝈”为“叫油子”),一担可挑上千只用高梁秸杆皮编的六角尖顶小笼子,一笼装一只,“㘗㘗……㘗㘗……”鸣声挑到哪响到哪,不用口喊叫卖。

  芜湖有卖洋铁口哨的艺人,这种口哨是用洋铁片制成,有半张麻将牌大,扁而中空,拴一棉线防止吸入。置哨于舌面,利用吹吸气和口颊、唇舌活动,能吹出歌谣小调,能仿声讲话,他边吹《手扶栏杆》小调边卖口哨,并当面示范教吹,但真要吹好就不容易了。

(四)说唱杂耍,技艺谋生

  操娱乐技艺谋生者也有流动的和固定的。

  每天固定去一家或几家茶楼卖唱的,多半是青年女艺人(江湖隐语称为“清倌人”),手打檀板,由师父或亲人伴奏二胡或三弦而演唱小曲;有的是盲人夫妇傍晚出来上门清唱;还有老年男人手打竹板到酒馆挨桌唱快板顺口溜的;也有男女儿童合伴打着小鼓小锣挨酒桌唱的。

  唱道情的大都是湖北难民,其市声工具是一根三尺多长的去节竹筒,下口蒙着蛇皮,抱怀靠肩,右手四指拍打下口鼓面,发出“嘭嘭嘭嘭……嘭……”声,这叫“渔鼓”,那画上的张果老抱的即此民间乐器,他也是唱道情的祖师爷。他们即使不遭天灾,农闲时也流浪来芜沿门说唱源于“道曲”的劝世民谣。

  固定场地演艺谋生者有在大花园摆场“团(tuǎn)柴”(江湖隐语即“说书”);有在后巷租屋摆场的。一张小桌、一块“醒木”(芜湖人叫“惊堂木”),一把摺纸扇,桌上放着润喉茶壶、茶蛊(听者也可喝),桌前三方摆几条长凳,这就是摆书场。他将醒木向桌上一拍,唱一套赞词再开讲(如包、施、彭公案,三国、水浒、西游记、济公传等)。每天上下午各一场,后巷摆的有晚场,他的海报是块小黑板,粉笔写明场次、书目和来日书目。晚场有江北来唱庐州大鼓的老艺人,一盏马灯撑起,敲起盆鼓“嘣嘣……嘣嘣……”唱说结合,多演唱“段书”,如《乌金记》、《三打祝家庄》等。芜湖除了租场说书的;有的人家还凑分子请说书的来演唱或酬宾;有的是带了鼓具随处拉场子击鼓招众,说了散伙,如生意好,就当场宣约“要知后事如何,明天再听下回分解”。于是阵阵鼓声和演唱成了市民和底层劳动者(箩班扛包的、黄包车夫、手工业者)的娱乐。

  春节期间有不少平时少见的技艺市声出现,给人们带来祥和和乐趣,也使之能讨得一些度春荒的钱米回去。

  入冬,就常有山东、河南、淮北一带来玩猴子把戏的,只要“噹噹噹……噹噹……噹噹……”锣声一响,就会围上一圈观众,玩猴者边敲锣边唱,猴子就按节奏翻跟斗,戴面具头盔,扮演《跳加官》,又戴上雉尾冠,系上红战裙、擎起大刀演穆桂英,中场时猴子捧锣讨钱,不给铜板就作揖或蹲着不玩了,待大家投了铜板才表演“挂帅出征”(猴骑山羊)。

  扁担戏是孩子最高兴瞧的。演者的担子一头挑一座小戏台,一头是装锣鼓、木偶的木桶。演时将扁担插在桶边铁环里靠墙撑起戏台。这戏台虽只一尺多宽高,却与庙会戏的“万年台”(雨台)一样雕梁画栋,台下三方围以深兰色布帏,演者坐在布帏里的木桶上,双手各套布袋木偶,以口哨仿唱腔,两脚踏动杠杆敲打小锣鼓,演的节目有《八戒抢亲》、《吊金龟》等,尖亮的口哨声吹出了“吾的外,吾的外,我八戒讨了好老婆……”,演到中场突然停演,出场一“小孩”捧着小匾子向观众讨钱,再接演八戒背着悟空当老婆的精彩一段。如再加演,那又重打锣鼓重开台,中场再收钱了,这就是独人班子傀儡戏。

  大花园还有做“光子生意”的(江湖隐语,即唱西洋镜的,北方叫“拉洋片”)。一个大木箱支在架上,前面镶有二至八个放大镜,箱上另有一装着玻璃的扁木箱,大幅框画都用绳吊在箱内,给钱买座者向放大镜里窥视放大的画面。画的内容有单独含义的,也有系列画面的,演者敲锣打鼓,拉上一张放下一张,结合内容唱上一段:“嗳……往里面看来往里面瞧,日本鬼子向东北开大炮,抗日将士齐杀敌,打得小日本没命逃……”起到了流动宣传的作用,所以看的人也较多。有时也把“光子”家伙移到后街去开场子演。

  湖北调送春的有单人和双人对唱,单人的颈挂一面小平鼓,左手捧面小锣,右手握一柄木剑,柄下挂一长串铜钱,以木剑敲击锣鼓,口唱四言八句的《春歌》。

  春歌一唱嗳报新春,东家兴旺福满庭;
  三江四海嗳招财宝,吉星高照贵府门。

  春歌二唱嗳迎新春,年年春后有灾情;
  打起锣鼓嗳挨门唱,家家迎春我谋生。

  春歌三唱嗳望新春,东家求富靠财神;
  我愁吃穿嗳春难度,何日穷命换富根?

  春歌四唱嗳贺新春,一元复始在春耕;
  指望今年嗳风雨顺,我能温饱你有银。

  打莲湘(北方叫“打花棍”)是北方妇女所擅长,她有一根两尺多长竹杆,两头各挖空交叉相向两组长方孔,孔内以铁丝穿上三枚方孔铜钱,两头还连着红绿布飘带。右手握中间,舞动莲湘上下左右碰击肩臂、腰腿、脚踝,发出“哗……哗……哗哗嗒嗒……”有节奏的清脆响声,伴着侉腔唱调,倒也充满北方乡土风情。

  年节时还有玩娃娃狮子的,大人敲锣打鼓,一个十多岁的男孩穿红布衫裤,两手握狮子头盔,顶着镶了狗皮(作为狮毛)的披挂遮身,上门表演单人小狮舞,摇头摆尾、蹦跳蹲伏后趴下,大人就叫起彩来:

  狮子玩得滚满堂,老板又开新店房;
  财源茂盛生意顺,宝号生辉真兴旺。

  狮子玩得蹦又欢,老板全家喜洋洋;
  买卖亨通元宝进,又添明珠小儿郎。

  狮子玩得拜四方,老板高福寿南山;
  小狮耍得不是好,为讨钱米度春荒。

  狮子玩得摇晃晃,老板哈哈我心慌;
  莫怪孩儿年幼小,明年再来贺新年。

  唱罢收下钱米,小狮要倒着退出大门,意思是把老板家一切秽气都会带走而吉祥如意了。

  上述这些应春节而来的说唱杂耍和市声,都是要观众和户家给钱米、粑粑才去的,实际上是在那民不聊生的旧社会里一种变相的乞讨营生。但也是民俗的反映与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文化。

(五)算命叫化,残疾悲声

  在旧社会残疾人只有从事算命、卖唱、当叫化而谋生,有的生活清苦,有的冻饿病磨而悲惨地结束一生。

  眼睛残疾者以算命谋生在旧社会是唯一的生路(有的瞎子可以从事摸骨“看”相),算命瞎子大都用二哼子(二胡),少数用四胡或三弦,目有微视力者以竹杆点路,“双眼壁陡”(芜湖方言,即两眼全无视力)的则以童儿女牵引带路。

  算命是江湖四大行当的“巾行”,其中拉胡琴的叫“夹弦巾”,弹弦子的叫“柳巾”,前叙挑牙虫者“皮行”叫“招汉”,都是骗术。然而那时芜湖人信八字命的很多,瞎子只要拉着胡琴边走边奏《孟姜女》、《小放牛》小调就会招徕顾客;有时手拉酸了,就在大褂衣襟上摘下“报君知”敲起清脆悦耳的叮……叮……叮叮……”声,“报君知”(江湖隐语)是一面小而薄的圆铜磬,直径三寸许,厚约半分,一边近边缘处有两孔,穿上弦子系在一个丁字形的铁横梁两端,横梁中间有一锤柄,下端有个黑牛角锤头,手握横梁上下摆动,小锤即扬起放下而敲响了铜磬,以“叮叮”声通报人们知道他算命的来了,故名“报君知”。算命者有时也给人家拣日子、排八字,晚上也出去唱小曲、说书。

  至于其他跛、瘫、缺手足及不会算命的盲人只有流落街头为丐了,只有用嘶哑的呼叫声去换得好心人的怜悯与施舍,“老爷呀……太太们啦……做做好事吧……可怜我瞎子吧……你们修子修孙、多福多寿,把点我吧……”。如此沿街喊叫,所以芜湖人叫他为“喊街的”、“告化子”。他们的呼喊伴着“笃笃……嗒嗒……”的探路棍敲点街心石声,听了叫人心酸,多少也得给些饭菜和铜板。

  以上仅记叙了六十六种旧时芜湖市井营生和市声,远非全况,由于那时无录像录音,且如今大都不见于市,只能凭记忆把亲见亲闻加以清理描绘真实面貌而整理成文,使芜湖地方文化史的一斑和底层群众文化的一部分得以保存,以供历史新旧对比教育的教材和各有关学科的研究参考资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