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画家惠崇和尚画了一幅《春江晓景》,著名诗人苏东坡题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把江南春天的景物渲染得生意盎然。这幅画失传了,而诗却被人传诵。特别是河豚的声价,一经苏学士题咏,也增高起来。

  河豚,它是一种鱼,鲀科鱼类的俗称。它长相很特别,辞书说它“体圆筒形,牙愈合成牙板”,扁头,至尾渐细。背面苍黑色,有浓黑斑纹。白肚,无腹鳍。皮层粗糙,无鳞或有刺鳞。有气囊吸入空气使腹部膨大的奇性。河豚的老家本来在东海,但它为了传种接代,象刀鱼一样每年春天开始旅行,逆长江而上,在江水中繁殖,当它穿过天门山游到芜湖一段长江时,正是清明前桃花初开的时候。它混在成群的刀鱼中想闯过丝网,聪明勤劳的渔民早已掌握住时机和它逆流而上的特性,把它和刀鱼一道打捞上来。在芜湖,捕捞河豚的集中点是在新洲(曹姑洲)和四合山,因为这里江面较窄,水虽深而无激流漩涡,鱼群也比较集中,容易捕捞。

  尽管河豚形象不美,但肉味鲜美不亚于鲥鱼。它不象刀鱼肉薄,也不象鲥鱼多细刺。切块红烧,助酒下饭皆相宜,所以人们乐于享用。可是它比较狡黠,善于浮游和潜游,一滑即过,容易闯过布于中间水层的罗网,所以捕捞它得费点劲。物以稀为贵。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它的身价挺高,一般人还吃不起,只能吃到滋味一般的“幞头鱼”,即鳙鱼。当时黄钺有一首《于湖竹枝词》说:“噉茹何堪煮幞头,网船祭网出新洲。今年上市河豚贱,不用先生典袴求。”要当典衣服去买河豚,虽然是夸张,但也反映了人们不惜重金以享口福。

  芜湖民间有句俗语:“拚命食河豚”。就是说吃河豚要有一股子勇气。这是怎么一回事?康熙《太平府志・物产》记载:河豚“味虽美,烹制不如法,食之杀人。”原来四、五月间河豚产卵,这时卵巢及肝脏都含有剧毒。要吃它,必须把皮扒掉,摘除肝脏、生殖腺,洗净血液,清水漓净。有的还放入百分之五的碱水中浸泡三小时左右,再用清水淋干加点碱煮透,这等于经过一番消毒手术,吃了并不妨事。万一误食中毒怎么办?自有妙方:嚼橄榄,饮芦根汁和金汁(金器煮水,一说用童子便溺),可以解毒。渔民说:“河豚三月鲜,芦根保半边。”河豚大上市季节是清明前后,只要认真清除,烹调得法,一定会美味可口,平安无事。

  河豚混身是宝。经处理后可制成冻鱼片和罐头食品。腌制后俗称“乌狼鲞”。卵巢可制河豚毒,供医药用,皮可制鱼皮胶,肝可提河豚肝油,精巢可制鱼精蛋白,骨可制鱼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