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昔日学宫、今日市十二中学内,尚存有四种珍贵的碑刻。

  一是李阳冰的篆书《谦卦碑》三块,立在过去大成殿(现为十二中仓库)的左面。“谦卦”是一种《周易》的卦名。《谦卦碑》的碑文告诉人们此卦是吉卦。碑文篆书,气势犀利,风骨遒劲,笔法雄健。据《芜湖县志》载,这是李阳冰在作当涂县令时所作。李阳冰,赵郡广汉人(今河北赵县),字少温,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的族叔,曾做过浙江缙云和安徽当涂两县的县令,晚年官至将作监(掌管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的官)。史载他善词章,尤工篆书,有“笔虎”之称。他的篆书祖秦丞相李斯,得法于他的《峄山刻石》,经过演变,自成风格,笔力常常超过李斯,所以唐代《述书赋》一书称他是“仓颉后身”,宋代《宣和书谱》一书也说:“有唐三百年中,以篆称者唯阳冰独步。”后世学篆书的人无不以其书为楷模。唐代宝应元年、二年(七六二年——七六三年),李阳冰任当涂县令,应友人之请,写下“谦卦”碑文,被人刻于石上,以后散失在民间。明朝初年,芜湖有一个姓王的人在当涂城内获得,立刻将它带到芜湖,秘藏于自己家中。明嘉靖四年(一五二五年),四川岳池县人张大用担任芜湖关监督时听说此事,就动员王氏后代献出这些碑石,并叫人立在学宫内。张大用还为之题跋,题跋碑文如下:“阳冰篆书,祖秦相斯而笔力过之,舒元舆辈论之详矣。是刻藏芜湖王氏,国初得之当涂县治,风骨雅健,卓有古意。”这个题跋碑石在十年动乱中被毁坏,而《谦卦碑》三块却意外地被保存下来,实在是一大幸事。

  二是宋代米芾的《芜湖学记碑》。米芾,字元章,号海岳外史,又号鹿门居士,祖籍江苏苏州,因长期寓居湖北襄阳,人称米襄阳。米芾性情耿介,倜傥不羁,喜爱金石玉器,尤爱奇山异石。传说他一见到奇山异石,不管何时何地,都磕头朝拜。这种奇特的性格,助成了他在书法绘画上的奇特风格。史载,他“为文奇险,不蹈前人轨辙,特妙在翰墨之上,沉着飞翦,得晋代王献之笔法。”南宋高宗赵构也赞叹米芾所书“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不到中年,他的书法就名扬远近,常有人请他写碑文,以致“户外之履常满”,人称“苏(东坡)黄(庭坚)米(元章)蔡(卞)”四大书法家之一。北宋崇宁元年(一一〇二年),米芾知无为军时游历芜湖,受到芜湖县令林修的热情款待。时芜湖学宫重修成功,林修请米芾留字,于是他就写下《芜湖县学记》,刻碑立在芜湖学宫大成殿东壁,并筑亭保护。碑高二点六二米,宽一点二四米,厚零点二四米,碑书笔力苍劲,刻技精良。明万历年间,碑石历五、六百年风雨侵蚀,字迹磨灭不少,芜湖榷使王演畴于是“集米小行书勒于碑侧”,其意无非是让人辨认原碑的内容。清初,芜湖教谕宁鸣玉为保护碑石,又在已经毁坏了的亭子遗址上“作厦”覆盖碑石。现今,米芾所书的《芜湖学记碑》真迹还在,而碑侧行书石碑在清末就已不见。米芾的《芜湖学记碑》解放后被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且列入《中国名胜词典》之中。芜湖人习惯把《芜湖学记碑》称为“米南宫碑”,这是因为米芾晚年曾任礼部郎官,而礼部郎官被人称为“南宫舍人”,简称“南宫”,所以米芾有“米南宫”之称。

  三是朱熹所书“文章华国,诗礼传家”两块石碑。它们是明代榷使许用中募刻的,并非朱氏真迹。如今“诗礼传家”一碑遗失,“文章华国”一碑中的“国”字被人毁坏,不见踪影。

  四是明末清初姑孰画派创始人萧尺木的墓碑。这是清代宣统年间(一九〇九年——一九一一年)芜湖人汪畸在重修萧墓时所书写的《重修萧处士墓碑记》。在这个墓碑记中,题书者追述了萧尺木的一生事迹,记载了萧墓的规模及重修经过,对萧尺木作了高度评价。这块墓碑在十年动乱中,被人遗弃在荒草丛中。在有人准备将它砸碎铺路时,原十二中教师李瑛出面交涉,自费买下这块墓碑,用板车拉回藏于家中。一九七九年,李瑛主动献出了这块墓碑,得到了省市主管部门的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