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塔晴岚

  耸立在芜湖市北的赭山,是江城著名的风景区,赭塔晴岚,是历史上的“芜湖八景”之一。

  赭山是很壮观的。它与小赭山摩肩接踵,昂首并列,赤铸、火炉、范罗、神山诸峰拱卫在它的周围,长江似襟带飘逸在它的眼底,古人曾经称赞它是江城的“雄山”(见民国八年《芜湖县志》)。

  赭山是很秀丽的。这里有茂林修竹,古松怪石,幽静曲径,叮咚流水,而“赭塔晴岚”更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赭塔在赭山半山腰,高数十米,共五层,为全砖石结构。史载,它由芜湖人宋日汇在宋英宗治平二年(一〇六五年)兴建。每当雨后云浓日斜之际,人们都喜爱攀上赭塔的最高层,看山上山下,雾朦濛云气腾涌,远处近处,白茫茫水天一色。那蒸腾的云气在斜阳的照射下,闪耀出奇异的光彩,世人称之为“岚光”。透过这缥渺的岚光,隐约可见远方云天相接处,点点帆影在江上缓缓移动,近处市区内的镜湖,万道金光在湖面上闪烁,不由得使你想起那半山腰牌坊上的四个大字——“江城入画”。这既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又是一幅汤鹏的铁画屏。

  赭山也是很古雅的。它“以土丹赤,故名”。汉武帝时所设的丹阳郡,据说,正是以赭山的颜色而予以定名的(见《太平府志》)。屹立在赭塔左边的广济寺,也给赭山增添了古雅气氛。广济寺,建于唐代昭宗乾宁年间(八九四年——八九八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原先名“永清寺”,在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一〇〇八年——一〇一六年)改名“广济寺”,一直沿用至今。广济寺门外有经幢两座。寺内自下而上有天王殿、延寿殿、大佛殿、地藏殿。天王殿内有一个丈六高的弥勒佛像,袒胸露乳,笑容可掬。佛像上端,当空悬挂着一个“皆大欢喜”的金字红匾,两旁柱子上的竖联写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就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佛像的两边是四大金刚等塑像,一个个栩栩如生。出天王殿盘旋石磴而上,便到了延寿殿。殿内正中有一个三米高的消灾佛像,四周是二十四天神塑像,有的怪容狰狞,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安坐欲睡,有的站立张望……。顺着赭红色墙壁,拾级而上,便到大雄宝殿,又称大佛殿。殿外是一个宽广的庭院,院内有铁铸的巨鼎和香炉数座。殿内有如来、伽叶、阿难三尊巨像,十八罗汉环绕四周,神态各异,惹人喜爱。最上一层是广济寺的主殿——地藏殿,近三米高的地藏菩萨像在四方木栏内盘坐。佛像前有直匾一块,上面镌刻“九华行宫”四个大字。殿前有八十八级石阶,两旁护以铁錬。每年农历七月三十前后,是广济寺地藏殿最热闹的时候。白天,这里香烟缭绕,木鱼频敲,古钟回响,前来烧香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夜晚,这里别具风味,成群的进香者,人人手持一灯,鱼贯而上。从山下望去宛如一条烛龙,在山道上盘旋升腾,十分壮观。

  史载,广济寺又称“小九华”,“凡朝九华,必先于此进香”。这个习俗流传数百年,经久不衰。其由来又是怎样的,民间有两种不同传说:一是唐初朝鲜新罗国国王有一个笃信佛教的王子,名叫金乔觉。他为了寻找胜地,修炼成佛,就西渡大海来中国。经过长途跋涉,多方寻找,发现芜湖赭山符合心意,就在这里定居下来。没有多久,他感到赭山隐隐震动,地基不太稳,就西去到了九华山。唐贞元年间(七八五年——八〇五年)金乔觉九十九岁的那年,无疾而终,坐化而去,死后面目如生,颇象释迦牟尼之后、弥勒出世之前的大慈大悲的地藏菩萨。九华山的和尚们将他安葬在他平日修炼的地方,并在其上建造了一座肉身殿——地藏殿,尊称他为金真和尚或金地藏。后来的佛教信徒在朝拜九华时先在芜湖广济寺进香,其意是沿着金乔觉走过的道路,以真正求得佛法。另一种传说是广济寺获得九华山肉身殿的“九龙背纽”金印(见本书《“九龙背纽”金印》一文)后,佛教的善男信女为求得在香袋上盖上一枚真正的“地藏利成方印”的印记,就不得不先到广济寺来进香。

  一九五八年,赭山被辟为赭山公园。新栽培的树苗如今已葱郁成林。广济寺也在那时经过精心修整,粉刷一新,但在十年动乱中,遭到彻底破坏,现正在筹划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