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栋华

  在北京西山碧云寺东北的梅山上,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墓侧,有一座石块垒成的坟墓。这里,埋葬着惨遭江青迫害而死的芜湖文化名人王莹。她是三十年代著名的左翼文化活动家、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和才华横溢的女作家。

  王莹是芜湖人,生于一九一五年三月八日,原名俞志华,又名王克勤,家住今芜湖十中内——昔日圣公会里。

  少年时期的王莹是不幸的。十岁时,她的母亲去世,从此,就在后母的虐待下,过着凄苦的生活。不久,父母作主将她卖给芜湖盛福斋帽店(地址在今康健食品厂对面)老板家作童养媳。唯一答应她的条件是由婆家出资让她读中学。王莹于十二岁那年以第一名考取芜湖二女师,教她英文和历史课的老师是阿英。一九二七年,王莹十三岁,一天,她含着眼泪来到要好同学汪授华家里,对汪说:“我不愿再在这牢笼一般的家里生活下去了。”汪问她原因,她说:“我一做童养媳,就感到这个家使人窒息。但心中尚有一线希望,就是寄希望于我的未婚夫——陶树森,但如今他染上吃鸦片的恶习,又经常到妓院里嫖姑娘。我不能再蹲下去了。”一个星期后,王莹就毅然出走,单身到了长沙(据王莹当年同学汪授华回忆)。

  在长沙,她进了湘雅医院护士学校,并开始接触革命工作。一次,她替地下党传递情报,被发觉后,就迅速逃到南京,在那里,她写信给何键,痛斥这个国民党湖南省主席屠杀革命人民的罪行。何键大为震怒,下令通缉她,她就再次逃亡,于一九二八年到了上海,经阿英介绍,她先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济难会,接着又于一九三〇年,加入了共青团和共产党。

  一九二九年,王莹参加了上海艺术剧社,进行话剧演出。一九三〇年二月上旬,王莹等人应邀去南通公演,大大推动了当地的戏剧运动,当时还是少年的赵丹等人,就在他们的影响下,走上了戏剧艺术的道路。从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二年,王莹先后在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中国公学和复旦大学文学系学习,阅读了大量的外国名著和中国古典小说,并成为复旦剧社的主要演员,还先后参加了辛酉剧社、联合剧社、四十年代剧社和明星电影公司、电通公司等进步的戏剧电影组织。在电影方面,她先后主演了《女性的呐喊》、《铁板红泪录》、《同仇》和《自由神》四部影片;在话剧方面,她主演了许多反帝反封建和宣传抗战的新剧,如《炭坑夫》、《酒后》、《塞上风云》、《放下你的鞭子》等,受到广大观众和舆论界的好评,曾被赞誉为“中国电影进展的一种路标”,并很快获得“文艺明星”的称号。面对这个称号所带来的名声、地位和物质享受,作为一个受过斗争考验的革命者,王莹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在上海时,她只身一人住在一所石库门的亭子间,房间里只有一张床、一把椅子、一张书桌和一架钢琴,陈设简朴而又整洁。

  一九三六年四月,夏衍发表了历史讽喻剧《赛金花》。十一月,电影与戏剧工作者通力合作,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次演出,王莹被挑选担任此剧主角。当时,混迹于左翼文化阵营的兰萍(江青)争演主角,未能得逞,因而十分妒忌和仇恨王莹。一九三七年二月,四十年代剧社到南京演出,由于剧本讽刺了历史上的投降派而击中了现实中蒋介石的投降阴谋,因而遭到他们的破坏。当戏演到外交官只会磕头时,反动文化头子张道藩大怒,指使特务将痰盂掷到台上。王莹镇静如常,照旧演出,博得了朋友们的称赞。

  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爆发,王莹参加洪深领导的救亡演剧二队,于八月二十日离沪到北方为前线士兵和工农民众演出。一九三九年,二队的一部分人组成新中国剧团,王莹担任了副队长和主要演员。不久,在她和金山率领下,剧团去香港、南洋一带,为侨胞和国外人士演出,募集了大量资金支援祖国抗战。一九三九年六月,王莹回到重庆,向周恩来和邓颖超汇报在南洋演出情况。周恩来和邓颖超表扬了剧团全体同志。周恩来并对王莹说:“只有我们党,才有你和金山这种人才。”王莹激动地表示:“我一定继续加倍努力,为党和人民做更多的工作,请你们放心。”

  一九四二年,王莹和爱人谢和赓远赴美国学习。在美国,王莹牢记出国前周恩来对她的亲切勉励:努力搞好同美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以争取美国人民支持中国的抗战。她一面刻苦学习,先后在贝满学院、耶鲁大学和邓肯舞蹈学校深造;一面同美国各方面人士广泛接触。她曾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世界青年学生代表大会,和苏联红军代表一起,在美国各地演讲,介绍中国抗战情况,呼吁开辟第二战场,并曾应邀到白宫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演唱抗日歌曲,受到罗斯福总统和夫人的欢迎。罗斯福夫人并特意同她合影留念。四十年代中期,史沫特莱女士从中国解放区回到美国,在纽约附近的耶德庄撰写《伟大的道路》,王莹为她翻译有关文告和文件。她同号称“中国通”的赛珍珠女士过从甚密,担任了她所创立的“东西方协会”的董事兼中国戏剧部主任和中国剧团负责人。她的政治态度影响了赛珍珠,使她在晚年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

  在美国,王莹写了一部自传体小说《宝姑》,寄托了远在异国的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书中将芜湖二十年代的风土人情写得栩栩如生,美国作家蒲爱德小姐将书稿译成英文,准备在美国出版。新中国成立时,王莹夫妇要求回归祖国,遭到麦卡锡主义者的迫害,被投入了监狱。直到一九五五年,他们才回到阔别十三年的祖国。

  一回国,董必武就曾设宴为他们洗尘,李克农、阿英、田汉、张志让等都参加欢聚。一九五六年,王莹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剧本创作所。在这前后,江青也多次托人对王莹说,有事可找她,王莹对她避而远之。一九五七年反右扩大化,王莹的丈夫谢和赓被错划成右派,送往北大荒劳改,王莹也被剥夺了继续工作的权利。怀着抑郁的心情,她就迁居到京郊香山脚下的一家农舍里,足不履城市,一住就是几年。

  一九六〇年文代会期间,周恩来总理在香山饭店邀集电影界人士举行宴会,发现王莹没有参加,就特地派人把她接来。周总理说:“你在美国的情况我都知道,你做了不少工作,做得很好。”这使她受到鼓舞,在身体稍有好转时,她就修改、誊抄了《宝姑》旧稿,并根据在美国被监禁的经历,创作了另一部长篇小说《两种美国人》。

  十年浩劫开始,江青公报私仇,亲自指挥对王莹的迫害,在许多场合对她肆意诬陷,横加罪名,恶狠狠地说:“这个人坏得很。”于是,对王莹的迫害逐步升级,最后将她秘密逮捕,施以精神和肉体的摧残。王莹终于在一九七四年三月三日在监狱中含冤死去,当天就被焚尸灭迹,死亡证上只有一个“六七四二”的号码,连名字也没有,江青得到王莹死去的消息后,脸上则露出阴险得意的笑容。

  粉碎“四人帮”之后,王莹的沉冤得到昭雪,谢和赓不顾年高体弱,抱病整理王莹的遗著,《两种美国人》和《宝姑》先后出版发行;不少刊物也发表了回忆王莹生平事迹的文章,表达了人民对这位走过艰难道路、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芜湖文化名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