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英(钱杏邨)早在一九二六年,就在芜湖主编过《苍茫》杂志。

  从安徽省图书馆保存的唯一的一本第四期《苍茫》杂志来看,它三十二开,四页张,纸张薄而粗糙,但内容却激进清新,文字通俗流畅,字里行间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它刊有诗歌、小说、杂谈等,显然是一种带有文艺性质的小刊物;杂志刊头下面印有“一九二六年六月十六日”,“通信处:芜湖民生中学转苍茫社”,“总寄售处:芜湖长街科学图书社”等字样。阿英在后来的回忆中说:“《苍茫》是五卅运动时期,外交后援会创立的刊物”,“半月刊,带文艺性质,我主编,参加编辑的还有张慕陶等人。该刊物不是民生中学办的。”

  一九二五年,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消息传到芜湖后,江城各界人士“愤激异常”,遂于六月五日上午召开联席会议,公决五项议案,其中第一项就是“组织芜湖外交后援后”。该会下设:会计、编辑、执行和庶务四组。编辑组由钱杏邨(阿英原名)、张香谷、李鸿动等人组成,阿英为组长。(见一九二五年六月五日、六月八日芜湖《工商日报》)这场斗争持续了一年多时间,到一九二六年五月,由阿英同志提议办一个带有文艺性质的铅印刊物,向各地发行,得到了同组人员及外交后援会其他组的支持。

  刊物起什么名字?大家很有争论,后来阿英提出:干脆叫苍茫。有人问这个刊名有什么意义?阿英当即指出三点:一是苍茫与沧茫相同,都含有无边的意思,用这个名,象征着群众性的反帝反军阀斗争浪潮广阔无边;二是苍茫也含有旷远的意思,用这个名,也表示取得这场斗争胜利的道路还很长;三是苍茫还含有迷茫的意思,起这个名,也表示对斗争如何深入下去还感到有些迷茫,需要探索下去(据已故老人,当时的会计组组长张九皋口述)。因阿英与张慕陶等人当时都在芜湖大官山民生中学任教,所以《苍茫》杂志把通信处定为“民生中学转苍茫社”,这就使得许多人在回忆中都把这个杂志说成是民生中学办的。为此,阿英同志曾在一九五九年口述回忆中要求予以更正。

  阿英同志回忆中说:《苍茫》“共出版二、三期”,从省图书馆查阅到的第四期《苍茫》杂志说明他的回忆似有错误。就在这本现在唯一能见到的《苍茫》杂志里刊载着阿英所写的一篇读书日记,题目是《到民间去》。这篇以读书日记为形式的杂谈,全文共分三段。第一段叙述俄国革命青年“到民间去”的略史,指出“革命的方式,据俄罗斯的革命史,可以分为三大步骤:第一步,采取的是所谓‘迟缓主义’,专事唆众造反。第二步,便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到第三步,才采取直捷办法,执行‘杀人流血’的方略”。阿英认为:“‘到民间去’的简单定义,是将自己的新思想,普及到所有的人民;普及的方法,就是先去与人民为伍。”第二段批评了不到民间去的“无结果的议论”的人物。第三段指出到民间去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生命为民众牺牲”。阿英激动地呼喊:“这种伟大精神的传播,竟成就了俄国革命的光荣历史,完成了文学的雄图,占领得整个世界!”本篇杂谈写于一九二五年“十一,一・烟雾弥漫之夜”,其后还有一段说明:“从旧稿中寻出这一篇日记,觉得还有许多话没有说,于是想改编。然而,天气闷得头脑发胀,很久很久,写不出一个字来,结果只得一字不易地献给读者,并在尾巴上加上罗曼・罗兰的一句话:‘我们要伏在时代深处,常使社会生动,向众人吹进真生活的意义去。’”由于这篇文章思想新,语言美,现实性也强,所以深得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本期《苍茫》杂志也销售得很多很广;从这唯一存在的《苍茫》杂志上,也可以看到青年时代的阿英无论在思想和文才上,都居于出众的地位,这正是他日后能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家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