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五九年阴历五月,抗清民族英雄张煌言联合郑成功,率精兵十八万,由厦门渡海北上,深入长江,兵临满清南部统治中心——南京城下,光复芜湖诸名城近三十座,收复东南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广大国土。一时清统治者惊骇异常,江淮半壁为之震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郑张兴师反攻事件”,因这一年按照天干地支纪年叫作“己亥年”,所以又称作“己亥反攻”。据史书记载,这一事件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这年五月,正当清兵三路深入云南对明永历政权穷追不舍时,张煌言与郑成功大军会合,直趋长江口。张煌言率领本部将士六、七千人,充先锋部队。当时清军在江上用大木结成木排,铺上泥土,人马都可以在上面行走。木排的四面安着木栅,留有洞穴可以安置火炮,叫做木城,也叫木浮营。木城在作战时自上游浮下,攻势很猛。清兵又用粗大的铁链,把金山和焦山之间的江面拦住,称为滚江龙,并且在江岸上安设了西洋大炮数百门,企图凭借这些东西来阻挡大军的前进。张煌言先令潜水勇士凿断滚江龙,把舰队开进瓜洲一带。这时清兵的木城自上游猛冲下来,两岸炮声如雷,弓箭似雨,张煌言的战舰有不少被击中,将士也有很多伤亡,情势万分紧急。但张煌言不顾自身安危,登上舵楼,指挥舰队向木城猛冲,在他的忠勇无畏神精激励之下,先锋部队的将士冒死进击,夺得了木城三座,使清兵魂飞魄散,闻风而溃。第二天,郑成功的大军开到,一举攻占了瓜洲城。这时是六月十五日。接着,郑、张大军以破竹之势,先后下仪征、克镇江、破六合、占浦口,直抵南京郊外,泊舟于江心七里洲。七月五日,郑成功和张煌言等将领会商攻取南京事宜,郑成功提出要张煌言溯江而上占领芜湖,以阻击自上游增援的清兵,南京城的攻取由他率领大军担任。而煌言考虑攻取南京是此次北伐的重大战役,希望留在统帅部参与攻城战,请郑成功另选将领担任。但郑成功一意敦促,张煌言只得率领本部人马出发。

  七月初七日,张煌言抵达芜湖。芜湖守敌不战而降。不甘心做满清顺民的江城人民簞食壶浆迎接义师的到来。他们流着眼泪丢掉民族耻辱的标志——剃发后所戴的瓜皮小帽,以致“城中掷帽如堞高”(《芜湖县志》)。张煌言相度形势,分兵四道而出:一军东出溧阳,图谋广德;一军西取池州,控制上游;一军北占和州,巩固采石;另一军南入宁国,进逼徽州;他自己则驻扎芜湖,总理上游军政要务。在芜湖城内,张煌言“严令将士有掠一黍一钱者死”,纪律十分严明,被称为“王者之师”(《芜湖县志》)。据计六奇《明季南略》卷十记载:张煌言部下有一兵士买面,价值应是银四分,但兵士只给十枚铜钱。店主告到张煌言那里,他立刻讯问这个士兵。士兵说:“这件事是真的,因为当时没有钱。”张煌言大怒:“军中已发钱,怎么说没有钱?”说完将蓝旗丢下,喝道:“拿下去!”左右亲兵将这个士兵捆绑起来,士兵是张煌言部下的老兵,原先还满不在乎,此刻听亲兵说“张爷命令斩你”,他才高叫:“我罪不当斩!”张煌言正色说道:“我已有布告在外,即使一文钱也该斩,何况是四分银?”从此以后,“诸军肃然,秋毫无犯”,“市肆不惊,商旅如故”,秩序极为安定,老百姓无不喜悦(《芜湖县志》)。在芜湖,张煌言还亲自到学宫召集所有生员讲话,劝勉他们将光复祖国作为自己的责任;对曾为清朝效力的官员,一般的都原职留用,至于助纣为虐,劣迹昭著的则撤职扣押。不久四路大军纷纷传来捷报,大江南北各郡县都相继归顺,间或有闭城据守的,只要听到“张煌言”三字,也都解甲而降;旬日之间,连克三十多座城池。其中,府有太平、宁国、池州、徽州,州有广德、无为、和州,县有芜湖、当涂、繁昌、宣城、宁国、南陵、太平、旌德、贵池、铜陵、东流、至德、青阳、石台、泾县、巢县、含山、舒城、庐江、高淳、溧水、溧阳、建平(郎溪)。总计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在胜利的形势下,张煌言在芜湖日夜接待湘、赣、鲁、豫等省的有志之士,勉励他们共襄义举,并部署诸军,准备直取九江,以打通去黔、滇的道路,将清兵赶出长江以南地区。

  正当张煌言部连连取胜的时候,郑成功的十七万大军却在南京吃了败仗。

  郑成功既退,张煌言的部队就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但张煌言仍镇定自若,坚守芜湖,清兵多次进攻,都被他击退。于是清两江总督郎廷佐就派遣专使致书张煌言,威胁利诱兼施,劝他投降清朝。张煌言“峻词答之”,严加拒绝,表现了他的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

  张煌言考虑到据芜湖城与清兵格斗,则势孤援绝,难以久守,城破以后,全城人民必遭屠戮,就命令各地驻军火速向芜湖集中,然后冒死突围,辗转经徽州诸山谷间绕到浙江,然后由钱塘江出海,再回到浙江,重新开始了光复国土的事业,直到康熙三年(一六四四年)被捕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