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古代的冶炼业,名闻遐迩。据《图经》和《芜湖县志》所说,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冶剑师干将和他的妻子莫邪就在芜湖的赤铸山、神山一带铸造过钢剑。这说明,早在两千多年以前,芜湖的冶炼技术就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到宋代,山东曲阜有个叫ト七的人来到芜湖开设冶坊,使芜湖的冶炼业又一次兴盛起来,一直持续到清代末期。

  据马家驹《两宋经济重心南迁》一书载,北宋末期,金兵南侵,山东曲阜卜家七兄弟随军南迁,为宋兵制造兵器。兄弟中六人分别在今天安徽的凤阳、当涂、和县,江苏的苏州、溧水和浙江的嘉兴六地安家落户。最小的弟弟ト七则在芜湖百家店开设冶坊。卜家在芜湖冶铁炼钢,历经宋、元、明、清七百多年间,从未间断。因此,百家店后来就改为卜家店,一直流传至今。

  明代中叶,卜家在芜湖铁锁巷设立了钢坊,后来,人们就称这里为卜家院。不久,卜家又在芜湖二街永平里、花津桥等地开设钢坊,规模越来越大,炼钢技术也越来越高。卜家的后裔卜万伦还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种“听钢”的本领,用手敲击钢块,听钢发出的声响,就可以鉴别钢的质量的优劣。他家的钢铁产品式样美观,质量精良,闻名国内,远销江南七省,时人称赞它“走天下不訾也”(《芜湖县志》),就是说没有缺点。

  由于卜家的影响,到了清代,芜湖手工冶炼坊逐步发展起来。这时,除卜家外,有名的还有万家、马家、葛家等较大钢坊,一时“居市廛冶钢业者数十家,每日须工作不啻数百人。”(《芜湖县志》)芜湖的长街、二街大院,“铿锵之声终日不绝于耳”。方圆百里都流传着“铁到芜湖自成钢”的赞誉。

  不过,以现代眼光来看,他们的冶钢技术还是较为原始的,所炼出的钢是渗炭钢。所以,在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势力侵入中国的清代末期,芜湖冶炼业就受到了致命的摧残,正如《芜湖县志》所说:“咸丰(一八五一年——一八六一年)后尚存炼坊十四家,均极厚富。自洋钢入口,渐就消灭。”卜家店和卜家院也就成为历史的遗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