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兆木、祥鸿

  人们称呼芜湖市天河羽绒厂的羽绒制品为“天鹅”,赞誉它们已张开羽翼飞向五洲,飞向全球。

  羽绒,是鸭、鹅、鸡羽毛和绒毛的简称,盛产于江南水乡一带。羽毛,以鹅羽为佳,晋代王羲之曾有“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赞美,世人也常将它和雪花互相比拟,来形容它纯洁无暇的白,飘然欲逸的轻。绒毛,以鸭绒为好,民间说它“质轻胜柳絮,保暖似狐皮;色白如冬雪,松软一把捏”,用它制成羽绒被、羽绒枕、羽绒服装等羽绒制品,有质轻、保暖、舒适、松软、美观等良好性能,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一九五六年,芜湖市天河羽绒厂建成,厂址设在芜宁公路的左侧,面积为一千二百八十多平方米,职工五十余人;当年就生产出了九十九吨标准羽毛和近一千二百条羽绒被,全部被纳入出口计划,创造的产值超过六十万元,为天河羽绒厂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建厂的“元老”们曾给他们生产的羽绒制品起了一个美丽而动听的名字——“天鹅”,其意不说自明,就是希望它们能展翅高飞,飞向五大洲。为此,该厂对落后的手工操作进行了改革。一九六二年开始,他们首先使用了升降机、打包机、并堆机等机器,使工人们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生产上出现了“堆装不用肩,踩包不困难,并堆也轻闲”的局面。接着,又着手改革了检毛——水洗——消毒——分类——制品等生产工序中的手工操作,搞成了羽毛水洗顺序控制自动线,使生产能力由原来的每台每班日产二百五十斤上升到四百斤,羽绒含灰率由百分之一点五降到百分之一。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随后,他们又把单箱分毛机逐步改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四箱分毛机,使第四道生产工序——“分类”做到了“干净利落,准确无误”。在技术人员和工人们的共同努力下,一条羽毛加工全过程的生产自动线,在一九八一年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它设有预分机、除灰机、洗毛机、脱水机、烘干机、冷却机、四箱分毛机、并堆机、刷袋机等多种大型自动化设备,产品也由原先的标准羽毛和羽绒被两种,增加到三十多种。一九八一年,天河羽绒厂生产各种羽绒被十五万条,羽绒枕头三十五万只,羽绒服装四万五千件,创造产值二千四百多万元。这些羽绒制品质量很好,被人们誉为“信得过”和“出口免检”的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及港、澳等十七个国家和地区,换取外汇一千五百七十九万美元,平均每个职工为国家创造外汇三万二千七百多美元。一九八二年,天河羽绒厂又安装了德国进口的由电脑控制的全自动化羽毛加工设备,当年安装,当年投产。从此,“天鹅”就更加美丽动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