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沐昌根

  皖赣铁路,北起安徽省的芜湖市,南迄江西省贵溪县,与浙赣铁路接轨。中经安徽的芜湖县、宣城、宁国、绩溪、歙县、屯溪市、休宁、黟县、祁门,至倒湖进入江西景德镇市、乐平和万年,共三市十一县。全长551公里,其中皖境349公里,1985年6月1日,正式交付国家运营。它是华东铁路网中的重要于线,华东腹地一条新的大动脉。

  兴建历经八十载

  皖赣铁路虽是刚通车不久的新线,却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它自清末开始修筑,到新中国成立后建成,前后经过了整整80年时间。

  1895年中日战争以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得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开展瓜分中国的活动,出现了列强抢修铁路的高潮。当时,帝俄控制东北,德国控制山东,英国控制长江流域,法国控制云南和两广一部分,日本控制福建后又从帝俄手里夺得东北的控制权。他们对中国铁路或直接经营,或参加管理,或占据重要技术职位,猖狂地进行侵略和掠夺,使铁路成为他们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侵略中国的重要工具。大的中国仅有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一条全长201公里的京张(北京至张家口)铁路。全国二万四千余公里的铁路线,百分之九十以上控制在帝国主义列强手中。二十世纪初,我国人民激于民族义愤,爆发了收回铁路权利运动,各省商办铁路公司相继成立。安徽商办铁路公司,是由清末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安徽旌德县人吕佩芬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创议,经呈准清政府于七月成立的。

  吕佩芬原主张修建自芜湖起,经湾沚、宣城、宁国、旌德、绩溪、歙县、屯溪、婺源至景德镇的铁路。后因芜湖至宣城、广德到浙江一线客货较多,于同年十月决定先建芜湖至广德线,并议定招收股本银400万两。但到1911年仅收集到200多万两。当时聘请挪威人薛文、劳克和日本人管野道三人,协助勘测和设计工作。到1911年4月,已收集的200余万两用完,仅完成芜湖至湾沚间32公里的路基和桥涵。1914年3月因无资续办,该公司经北洋军政府批准撤销。这就是皖赣铁路最早动工的一段路线。

  1913年1月,曾任清政府云贵总督的李经羲等12人,向北洋军政府要求修建横贯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四省的宁湘铁路,3月得到批准。第二年3月3日,安徽铁路收归国有。3月31日由袁世凯政府交通部会同财政部与英商有限公司签订了宁湘铁路借款合同,决定以库平银100万两用于收回芜湖至湾沚的铁路路基。1915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借款无望而停止。以后又拟改修自南京、芜湖、宣城、祁门、乐平、南昌至萍乡的铁路,但也因战祸连年,成为泡影。

  1932年6月17日,张静江、李石曾和上海财团申请国民党政府铁道部,经批准成立了“商办”江南铁路股份有限公司,集资80万元,修筑芜湖至宣城段铁路。并决定以极不合理的36万元代价,将宁湘铁路芜湖至湾沚路基让售给该公司。1933年3月1日动工,次年11月25日芜湖至宣城孙家埠通车。这是皖赣铁路最早通车的一段路线。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政府估计沪宁地区难于保守,以退居西南为上策。于是决定修建自南京至浙赣线的铁路,经歙县、休宁、祁门入江西景德镇、乐平,迄贵溪。这亦是今天线路的走向。1936年5月,分成皖段和赣段,分别于同年9月和第二年2月开工,1937年7月和10月相继铺轨,11月日寇攻陷南京和宣城后停工。这时皖境自孙家埠至歙县60公里已开始临时运营,赣境的景德镇、乐平、贵溪三处也铺轨30公里。1938年夏,日寇逼进中原,国民党政府遂下令当地驻军破坏路基、桥梁、隧道,捣毁车站,拆除钢轨,运往后方。从此,几度兴建耗费大量资财,伤亡数千民工的皖赣铁路,只留下了残基断桥、废墟和荒冢。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又因百废待兴,一时未能顾及。直到1956年和1958年才先后两次进行了初步勘测和设计,1967年起陆续施工。到1970年,江西境内景德镇至贵溪138公里铁路修通。1974年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正式全面上马。担负这条铁路修筑任务的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第六处和第四设计院。在这片土地上穿透千山万岭,艰苦鏖战了十个春秋,完成了土石方3400多万方,架设桥梁209座,开凿隧道39座,终于到1981年底全线铺通,并开办临运业务,提前一年于1985年6月1目正式交付国家运营。从此,结束了皖南赣北自古“万山不通舟车”的历史,结束了沿线人民世世代代徒步、骑驴翻山越岭之苦。

  华东五省变通途

  皖赣铁路纵贯皖南和赣北,是继沪宁、沪杭、浙赣三线组成的一条东南沿海铁路干线之后,又一条与之结成网状的深入华东腹地的运输大动脉。它的建成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连成一片,不仅对于开发皖南赣北的山区资源,发展工农业生产,城乡物资交流和旅游事业,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架起了一座金桥,而且对于华东地区的经济建设,保卫东南沿海,巩固国防,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从路网位置来看,皖赣铁路北接宁铜(南京—铜陵)、淮南(芜湖北一蚌埠)等线,连通长江水运;东通沪宁(上海一南京)、沪杭(上海一杭州)线均与江海连接;南联浙赣(杭州一株州)线和沟通海港的鹰厦(鹰潭—厦门)线,同这些铁路线连接成路网。它可以分担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发达的华东地区最繁忙的沪宁、沪杭和浙赣等干线的运输任务,满足这些干线远远不能满足的迅速增长的运输需要。皖赣铁路以直通运量为主,地方运量仅占30%。直通运量主要是安徽的两淮(淮南、淮北)供给福建、江西的煤炭;福建、江西供给江苏、安徽、山东的木材。地方运入货物除煤炭外,还有上海、南京、马鞍山等地的钢材、石油、日用杂货、粮食等。地方运出的货物有木材、毛竹、景德镇瓷器和大量出口物资。有了皖赣铁路,由南京或淮南线到福州、厦门、南昌方面的列车,无需绕道上海和杭州,缩短近三百公里路程,按设计能力计算,每年通过1200万吨物资,仅运费一项就可以节省6400余万元。客运方面,皖赣铁路除担负沿线城乡客流外,主要是华北、华东和中南的直通客流。不久北京开往鹰潭、南昌和福州、厦门的直达快车,将经过皖赣线,比经过上海、杭州同样缩短三百公里路程。

  皖赣铁路的起点芜湖,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港口,水陆交通的要冲和枢纽。它沟通淮南线、宁芜线和皖赣线、宁铜线,大量物资在这里可以办水陆联运,铁路转水路,水路转铁路,进行换装,十分方便。水路运载量大、运费低。火车每马力拖货能力为一吨半,而长江拖轮每马力超过十吨。芜湖港可以分担皖赣铁路的大量货运任务,进行水陆交通配合,条件十分优越。皖赣铁路穿林越野,紫山渡壑,沿途名胜荟萃,物产丰饶,钟灵毓秀,百态纷呈。

  这里有名山奇观,湖泊风光,田园秀色,佛寺艺术,洞天世界,瀑布流泉,城池建筑,古迹名胜,园林美景,古塔巍峨,又有花木禽兽,特产工艺,风味佳肴,天下奇观几乎无所不有。因此,这条铁路的建成,又为发展皖赣两省的旅游事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列车在江西段经过两大游览胜地,即全国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瓷都景德镇市和终点站贵溪。景德镇市保存很多古代窑址,观光揽胜者,都来探访。其中规模宏大的五代至宋初的白虎湾、北宋中后期的柳家湾、五代至元初的南市街、黄泥头和湖田等地的古代窑址,历为国内外陶瓷专家和游客所重视。景德镇市中心的珠山,明代街道,宋代红塔,水光潋滟、翠掩荷香的莲花塘,都是吸引国外游客之地。贵溪古迹很多,东有始建于西晋永嘉年间(公元307—312年),现为清代重建的张天师开展宗教活动的场所上清宫。其中有福地门、九曲巷、下马亭、午朝门、钟楼、龙虎仙峰、玉门殿、东隐院和元、明时代的石刻等珍品;贵溪中部有天师府,占地五万多平方米,天师住房和养生殿面积达九千多平方米,院内古木参天,风景优美。楼台殿阁,形似皇宫,巍峨壮丽;贵溪西南有龙虎山,山上有“七重天”、“天女散花”、“栈道”等遗迹以及众多的摩崖石刻,风光旖旎,古今都是游览胜地。宋王安石题咏云:“一湾苔径引青松,苍石坛高近晚风。方响乱敲云影里,琵琶高映水声中”。

  皖赣铁路沿线不仅富山水名胜之美,而且有丰富的物产特产。在起点站芜湖能观赏到艺苑奇葩“铁画”。文房四宝宣纸、宣笔、歙砚、徽墨分别产于沿途泾县、歙县、休宁等地。还有景德镇瓷器等都是全国独有的珍奇,蜚声海内外。至于山货、土特产品更是不胜枚举。茶叶中的“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九华佛茶”等是我国名茶中的上乘,更是誉满全球。“山野果王”宣木瓜、黄山猕猴桃、水东蜜枣、宁国板栗、徽州雪梨、三潭枇把、黟县香榧、歙县金桔等山货和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豚,螃蟹、桂鱼、鲫鱼、白虾等水产,都是质优味美,历为人们所争购争尝的珍品。以山珍野味为原料的徽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它有“甜咸适中,南北皆宜”的独特风味,美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