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华

  风景秀丽的镜湖素为芜湖胜景之一,波光明媚,云影徘徊,湖上有湖心亭、喷泉,还有水上九曲长桥,环湖有烟雨墩、迎宾阁、留春园、留春亭、观岚亭以及纪念中日友好的高知园等园林胜景。亭台典雅,花木葱茂,环堤绿柳如丝,湖上波平似镜,天光倒影,上下一色。荡舟其间,浑如船从天上过,人在画中行。她似嵌在江城中心的一颗明珠,光彩夺目。中外人士光临芜湖的,都以一游镜湖、饱览湖光景色为快。如果我们回忆一下镜湖过去的岁月,便不难想象到那阳春烟柳,夏日林荫,秋菊耀波,冬梅映雪,四时不同的景色,无不留下历史上一位诗人热爱家乡的深情厚意!遗风流彩,烁古耀今,使我们游目骋怀,浮想联翩!

  这位诗人就是生长在芜湖的南宋状元张孝祥、张于湖先生。

  镜湖,又名陶塘,北依赭山,南带江河,原是他家的三百亩莲湖,是他读书吟咏、优游林下的处所,附近的状元第(今状元坊),是他的住宅。名山胜水,孕育了他爱国爱乡的高尚情操,成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生前写了不少吟咏镜湖的诗篇,临终嘱将莲湖全部捐赠给地方,作为公众游乐场所,高风遗泽,民不能忘。八百年来,镜湖历尽沧桑,到了今天,更加容光焕发,顾盼流波;她多姿多彩的景色,为游人所倾倒、所陶醉;而诗人张于湖先生亦因之为人们所景仰、所怀念。览景怀人,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位诗人的史迹吧!

  (一)张孝祥生平简介

  张孝祥字安国,原籍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为唐代大诗人张籍之后裔,生于南宋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金兵进犯和州,其父张祁举家渡江移居芜湖,时,孝祥尚在襁褓中。稍长在芜湖就读,莲湖为他游咏瀚墨之所。二十三岁廷试第一,太平(今当涂)知州王侯和在其芜湖故居为建状元第。他历任礼部尚书员外郎、秘书郎、著书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建康留守、知抚州、静江、平江、潭州并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等职,致仕归芜,于乾道五年(公元一一六九年)病殁,享年仅三十八岁,葬于秫陵(今南京市),座南向北,以示不忘收复中原之志,墓地简陋,一碑数木,不事增饰。

  张孝祥的伯父张邵,“直龙图阁,假礼部尚书,充通问使,不屈、囚于北国”(《宋史・张邵传》)。“父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孝伯参知政事,世称贤相,孝曾以节义闻,孝才、孝章以文学著,公之诸兄弟也,贤才萃于一门,公实有以启之”。(《宣州张氏信谱传》八百余年来,后人散居宣城、和县、当涂、合肥、无为等地。

  (二)张孝祥所处的时代背景

  孝祥出生前五年,即靖康二年,金兵攻陷东京(今河南开封),次年四月,金兵俘徽、钦二帝、宗室、后妃、侍臣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并勒索掳掠大量公私财物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同年五月,高宗(赵构)在河南商丘称帝,后迁都临安(今杭州市)建立了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在这以后的三十多年间,金军不断南侵,一度兵临扬州、镇江,迫近杭州、越州等东南沿海地区,又与傀儡政权刘豫合兵南犯,一度围攻庐州(今合肥市),占历阳乌江,偏安南宋朝廷岌岌可危。孝宗即位以后,力谋中兴,曾获得“采石之战”的胜利,但因积弱过甚,无力规复故土,与金续行和议。在“绍兴条约”的基础上,照旧维持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每年贡纳银20万两、绢二十万匹,只较旧约减五万,并且仍以侄叔之国相称,是败亦割地纳贡,胜亦屈膝称臣,人民身受双重压追,苦不堪言。张孝祥就是在这战乱屈辱、灾难深重的年代里,度过了很不平凡的一生。

  (三)爱国忠愤义填膺

  1、钦点状元不阿权贵

  当时南宋朝廷内部,有抗金派与投降派。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对金人予取予求,唯命是听,对抗金派的打击则不遗余力。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以及史称“南宋贤相之首”的赵鼎,或被诬冤死,或罢黜,或流放……(见《宋史》岳飞,韩世忠、赵鼎传)。“一时忠臣良将,诛锄略尽,其顽钝无耻者,率为松用事,以诬陷善类为功,凡论人亲疏,皆桧自草以授言者。”(明・钱士升《南宋书》)张孝祥在秦桧气焰薰天的时候参加会试,与秦桧之孙秦埙同科。主考官仰承秦桧鼻息,早就内定“秦埙冠多士”。但高宗却以“张孝祥词翰俱美”钦“擢第一,而埙第三”。据《宋史・张孝祥传》载:

  “上(指高宗)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且唱第后,曹詠揖孝祥于殿庭,以请婚为言,孝祥不答,泳憾之,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诏系狱。”

  这里所提到的曹泳是什么样的人呢?据《宋稗类抄》称:“为人凶狡尤甚,桧信爱之如子。”他请婚,意在拉拢,未料遭到拒绝,于是便诬陷张孝祥的父亲张祁“有反谋”而下狱(不久即出狱)。这对张孝祥说来是一次打击。但是,却促使他更加清醒地面对现实,忠勇为国,反对投降派。他青年高中,初登仕途,不阿权贵的风格,难能可贵。

  2、干犯朝廷首为岳飞鸣冤

  岳飞是民族英雄,为南宋抗金的名将。正当乘胜渡河直捣胡庭之际,为当朝的投降派所冤杀。秦桧是刽子手,高宗赵构实是主谋,这是后人所公认的史事。当时为岳飞鸣冤平反,实即干犯朝廷、给投降派以严厉打击的勇敢行为。谁敢捋虎须?只有张孝祥!他是历史上第一位挺身而出为岳飞鸣冤平反的人!

  据《宣州张氏信谱传》载称:

  “岳飞卒于狱,时廷臣畏祸,莫敢有言者。公方第,即上疏言:岳飞忠勇,天下共闻,一朝被谤,不旬日而亡,则敌国庆幸而将士解体,非国家之福也……今朝廷冤之,天下冤之,而陛下所不知也。当亟复其爵,厚恤其家,表其忠义,播告中外,俾忠魂瞑目于九泉,公道昭明于天下。”

  他以刚刚取得陛见的资格,不但敢于对权势薰天、炙手可热的秦丞相公开进行打击,而且直刺赵构恋位、害怕钦、徽二帝还朝的阴暗心理。这种至大至刚的精神和公忠谋国的气魄,震撼朝野,千载以下,犹虎虎有生气,实在令人无比钦敬!

  孝宗继位后“与海内更始,士大夫流窜降黜,一皆抆试,待之如初”的措施,他极为满意,便继续对秦桧专横迫害士大夫的种种罪行,进行揭露,他上书孝宗云:

  “前者大臣窃陛下之威福,济私心之喜怒,逮其暮景,狠恣尤甚。士大夫稍自振厉,不肯阿附,或小有违忤,则罗致之狱……有司观望风旨,锻炼烦酷,使之诬服,今虽屡降诏旨,许以辩雪,然有见贤能之士,或蒙陛下奖拔,则忌之更深,乃令虚被诬蔑,自新无路,人才终弃。”

  孝宗以后,岳飞终于得到平冤,树立起民族英雄形象,万世留芳!而卖国投降、残杀忠良的秦桧则受到历史惩罚,受万人唾骂!张孝祥为岳飞平反的愿望终于在身后实现了。

  3、信言改革起用人才

  孝宗朝,秦桧专权时期所遗留下来的恶劣影响,一时难以清除,内忧外患、百孔千疮的局面,也难立即改善,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他不甘缄默,大声疾呼:

  “今天下之事,可谓极矣。国威未振,士气未立,财用殚匮,甲兵脆弱,譬之元气虚竭之人,百疾俱见……非有湔胃浣肠之术,莫能起也。”(《论治体扎子》)

  他倡言改革:“政或偏敝,当勿惮改作,不宜习见闻之旧,”应该“尽舍拘挛,扫除积弊,去其所以害治者,而行其所当为者。”他指出:“玩岁月,则将失有利时机;饰文具,则必违责实之旨。”应该“令在必行,不当徒为具文。”他提出要赏罚分明:“赏不当功,则不如无赏;罚不当罪,则不如无罚。”他认为:“国之强弱,不在甲兵,不在金谷,独在人才之多少。”他主张“广求实干可用之人,善谋能断,文不足而质有余者”,应该加以培养,使之“奔走御侮捍患”,对于有真才实学的人,要敢于打破常规,破格录用:“古者取于盗贼,取于夷狄,取于仇雠,取于姻戚,苟才矣,初不问其生出之本未也。”他还举例说明“邻之富者有二子,一欲坐而商,一欲行而贾,”由于意见分歧,“相非而相残,相戾而相倾,其家卒以大困。”因此他呼吁“大僚群臣”同心同德,“共济艰难之业,不为朋党之私”。他这些切中时弊的改革主张,在积弱已深的南宋王朝,实行起来,谈何容易?但是他自己却能身体力行,任职各处,具治有政声。据史书记载,他在历任地方官时,内修外攘,百废俱兴,“筑守金堤,以免水患”;置万盈仓,以储漕运;整饬吏治,抑豪强,济贫困,关心人民疾苦,颇有政声。他在荆南请祠回朝时,“荆南人民哭送登舟,绘肖象于湘中驿。”

  4、矢志抗金呕心沥血

  张孝祥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矢志抗金,恢复国土。他勇敢地为岳飞鸣冤平反,无情地打击投降派秦桧之流,倡言改革,爱民如子,都是为富国强兵,达到抗金爱国这一目的。他虽未统兵御侮,却参与戎行,亲赴前线任建康留守;他没有执干戈以杀敌,却以笔作刀枪,与一切敌人战斗;他把满腔爱国的热血,写成壮丽的诗篇,鼓午人民斗志,振作民族精神;他闻胜则喜,闻败则忧,形成于肺腑,发端于诗词,与国家命运同呼吸,不愧是一位卫国的战士,爱国的诗人!这里仅择录二首词,概括他为民慷慨悲歌的精神面貌。

  《水调歌头・和庞佑父》

  雪洗尘虏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余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此词作于一一六一年“采石大捷”之后,以炽热的爱国情操和昂扬的战斗精神,渲染出一幅抚剑欲舞的壮士形象,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除此,还有“忠愤义填膺”的《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消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擅腥。隔水氈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千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
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义填膺,有泪如倾。

  此词作于“符离之战”失败以后,当时秦桧已死,抗战派重臣张浚复召为相,孝祥被荐为建康留守,擘划经营,秣马厉兵,积极准备北伐;对规复形势极为有利。谁知由于前线将领之间的不和,竟致败绩,以汤思退为首的投降派势力又得抬头。国耻未雪,心血空抛;时光易逝,大业难成,忠愤填膺,万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悲壮苍凉、震撼人心的词章!据《朝野遗记》、《气概》及有关传闻所记,当他在建康留守席上吟诵此词时,声泪俱下,满座皆哭。张魏公(即张浚)也为之掩涕,竟然罢席!时人称颂此词“如大海之起涛澜,泰山之腾云气。”不错,这不仅是对他的词的评价,也是对他如波涛之汹涌的爱国情思,如云气之蒸腾的抗金意志的赞歌。

  (四)故乡山水寄诗情

  1、自号于湖居士

  张孝祥二十三岁中状元之前的峥嵘岁月,大半是在家乡芜湖度过的。他从政十五年,常回芜小住,辞官后归芜休憩,自号“于湖居士”,以诗文名于世。其诗文集亦署名“于湖文集”,时人曾以“张于湖先生”尊称之。按于湖乃芜湖的雅称,因唐代复建芜湖县治,县境包括了古于湖县辖地之故。由此可见诗人对故乡眷念之深。

  2、诗人在芜湖的遗迹

  张祁避战乱迁居芜湖之初,构屋于升仙桥(今花津桥)西,诗人中状元后,又建筑状元府第,二者联为一体,是诗人的故居,并在通衢建状元牌坊一座,还有一座张氏宗祠,状元府第在抗日之前成为湖南公馆,今之芜湖联合大学是其旧址;“文革”前,张氏宗祠还陈列历代祖先牌位、谱册,后遂无存,祠宇已成为民居,尚有墙界石碑三块,字迹清晰。状元牌坊早已不在了,但“状元坊”之名,作为街巷名称,却传流至今。

  张孝祥“以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请祠,进显汉阁直学士,致仕”归芜湖故居,增建“归来堂”于莲湖之畔,为优游林下读书吟咏之所。今烟雨墩曾为于湖祠。由此通向状元府,有一座石桥,刻有石狮,人称狮子桥,今桥毁名存。诗人在湖上广植芙蓉(莲花),湖边遍栽杨柳,花树果木,亭台阁榭,点缀其间,北望赭山,南揖长河,风雨阴晴,景象万千,诗人徜徉其间,盖以国事蜩螗,进而不能达其志,只得退而寄情山水,以诗文自遣了。

  诗人在故乡题咏留诗也很多,见物咏怀,多为忧国忧民之思,兹录两首,以概其余。

  《赭山分韵,得成,叶字》其一:(成韵)

  “昨日一尺雪,今朝十分晴,昊日上积雪,火做若虹气升。江平镜新磨,地迥玉琢成,赭山有令色,令我白眼青。竹树纷掩冉,珠幢间霓旌。野僧不惯客,仓皇门前迎。屋古少完壁,堂虚有危凳,石上迹宛宛,山腰塔亭亭,劫火偶不烧,百年费支撑。我有一尊酒,高处得细倾,谅非无事饮,忧国空含情,长歌渺寥廊,归路已戴星。”

  其二:(叶韵)

  “……哀哉此迁民,苦事乃稠叠。累累庭际炊,采采涧底叶。问渠胡为来?悲泪不盈睫。连年避胡乱,生理安可说?今年更仓皇,芻稟亦焚劫。扶持过江南,十口四五活。斗米六百钱,兼旬又风雪。传闻菰蒲中,相杀血新喋。本是耕田农,饥寒实驱胁。愿公语县吏,早与支米帖。”

  前一首写出了他对乡土的眷念和忧国之思,后一首则对人民的痛苦,表达深挚的关切。其他如《满江红・于湖怀古》等诗词,则是对芜湖名胜古迹:玩鞭亭,莲湖等的题咏,俯仰今古,爱憎分明,词义沉涵,流传久远。

  3、桑梓遗爱难忘

  诗人告归回芜湖后,热心地方公益,为家乡做了许多好事。一是修“观澜亭”,下以为讲学、敦品、励志之所。凡寺观台榭,多为修饰,吟咏殆遍。二是纾民困。芜湖地当水陆要冲,送往迎来,人民不堪其扰,他能多方加以体恤。在“符离之战后”,败将邵宏渊“拥兵还镇,所过市肆皆空,芜民甚恐。”诗人“自籴米数百斛,着紫衣、乘使者车,犒师江上,众得饷,扬帆而去,遂秋毫无犯。县丞袁益之迎至江浒,士民夹道,指目夸艳。卒之日,商贾为之罢市,两河(指芜湖河南河北)之民。惶惶如失所恃。”三是,赠莲湖:诗人有民胞物与之胸怀,平易近人之雅度,据载“叶绍翁云:张于湖尝舟过洞庭,日照龙堆,金沙荡射,公得意命酒,唱歌所作词,呼群吏而酌之,曰:亦人子也。其坦率皆类此。”(见《宋词三百首笺注》142页)致仕归芜后,也是常偕乡亲父老,曳杖过烟林,置酒莲湖,呼邻共饮。曾言莲湖捐赠地方,与民同乐。诗人逝世后,其子太平,举家迁居宣州,遵父遗愿,将莲湖三百亩以及林园台榭,概予捐赠,即今之镜湖!

  诗人留给芜湖的何止这些?最主要的要算留下一部《于湖文集》,凡四十卷,收诗、文、词、铭、赞、制、表、尺牍、奏议等十余类。文学价值很高,其中爱国忧民之诗词,与当时的陆放翁、辛稼轩相伯仲,是鸠江古文化开放的一枝灿烂鲜花!最宝贵的要算是他留下了忠义爱国的情操和热爱家乡的心意!今日镜湖姿容秀美,正显示诗人遗爱长存。

  这里谨录张孝祥《蝶恋花・怀于湖》词一首,作为本文的结束,以见八百多年前诗人笔下的镜湖风貌,永志风怀长在之思。

  “恰到杏花红一树,撚指来时,结子青无数。漠漠春阴缠柳絮,一天风雨将春去。

   春到家山须小住,芍药樱桃,更是寻芳处。绕院碧莲三百亩,留春伴我春应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