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光复记(《安徽文史资料05》第15篇)

作者:张九皋  武昌革命的炮声传来芜湖  一九一一年农历八月十九日(十月十日)的晚间。邹秋士刚巧在他的同乡家里饮酒,直到深夜还没有散。另有一个同乡在电报局工作,这时值夜班回来,立刻向大家报告一个惊人的好消息:今天晚间武昌新军起义,已经占领武昌,鄂督瑞澄逃登楚豫兵舰。他说,这是汉局向沪局通报时,...

记安徽公学(《安徽文史资料05》第12篇)

作者:周新民  早在辛亥革命以前,安徽各重要城市纷纷设立官办和私办的学堂,聘请留日学生或者南洋水师学堂毕业生为教习。这些新兴的学校,灌输革命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封建政治的腐朽,民族危机的加深,非群起参加革命不可。  当时学校能成为革命的温床,最早的而且最鲜明的,要算安徽公学。安徽公学的前身是“旅...

芜湖教会学校的反帝斗争(《安徽文史资料04》第14篇)

作者:王能树、汪仲仪  教会学校的黑暗统治  帝国主义在实行经济侵略的同时,进行政治、文化侵略,通过遍设各地的教堂、学校和“慈善”机构进行欺骗宣传和奴化教育。帝国主义在芜湖办的教会学校有:狮子山圣雅阁中学,风凰山萃文中学,石桥港圣公会圣雅阁初中,福音堂美以美会育才中学,后家港励德小学,周家山女...

芜湖米市春秋(《芜湖文史资料1》第002篇)

作者:芜湖市工商联史料小组供稿,马永欣整理  芜湖位于长江中下游,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沿江两岸,河港交错,盛产稻米及其它农产品,素称鱼米之乡。江流上溯赣、湘、鄂、川,下经苏、沪出黄浦江;皖南青弋江水系由此汇入长江,北岸由裕溪口入裕溪河,联巢湖,通舒、庐、合等地,水运极为便利,大江南北稻米和皖南...

清廷大臣李鸿章家族在芜湖轶事琐闻(《芜湖文史资料1》第003篇)

作者:许知为  前言:收集旧社会的典型事迹,也很有价值。如近百年来有代表性的人物、家庭、家族的情况,就值得研究,看看他们是如何产生、发展和消亡的。那些典型人物、他们所代表的那个社会,虽然灭亡了,有的本人也死亡了,但事迹可以作为史料记载下来。  ——摘自《周恩来同志1959年四月二十九日在政协全...

传播进步思想文化的芜湖科学图书社(《芜湖文史资料1》第005篇)

作者:程敷信  芜湖科学图书社创办于1903年,停业于1937年。在它存在的漫长岁月里,对芜湖和徽州地区新文化的传播和马列主义的宣传都作了一定的贡献。  科学图书社是绩溪人汪孟邹创办的。汪孟邹在开设该店之前,深感绩溪地处偏僻山区,对外交通完全依靠肩挑脚走。清廷废除科举之后,家乡开始兴办学校,购...

陈独秀在芜活动片断(《芜湖文史资料1》第006篇)

作者:姚永森  陈独秀在辛亥前后,曾两次羁留江城芜湖。一次是一九〇四年至一九〇六年,为时整整两年;另一次是一九一三年八月初,即孙中山领导的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的“二次革命”失败期间,为时仅几天。在芜期间,陈独秀积极传播革命思想,组织秘密革命团体,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并险些掉了脑袋。可以说,他在辛亥...

从解放前的“五洋业”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芜湖文史资料1》第011篇)

作者:杨邦太  芜湖地处长江中下游,水陆交通称便,由于国家积弱,毫无民族工业,在十九世纪末辟为通商口岸前后,即成为帝国主义商品的倾销市场。洋烟、洋火、洋油、洋烛、洋皂等充斥市场。甚至针、线、绸缎、布匹等都是洋货,几乎是无货不“洋”。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五洋业”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帝国主义...

忆芜湖钱庄业(《芜湖文史资料1》第013篇)

作者:杨邦太、朱渭滨  一、钱庄的兴起  芜湖,地处长江中下游,水陆交通方便,建有港口、码头,是大江南北粮油的集散地。历史上曾称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各地粮商云集,中外船只往来如织,每年吞吐大量的粮食、菜籽、豆类等农产品,运往国内外,堪称盛极一时。与粮食采运业有着密切联系的钱庄行业,此时也相...

芜湖手工棉织业简史(《芜湖文史资料1》第014篇)

作者:范长茂  芜湖地处长江中下游,水陆交通便利,曾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商业兴旺,市面繁荣,是我省经济文化发达较早的城市,芜湖棉织业正是在这些优越条件下,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地逐步发展起来的。最盛时期,曾有一千多家机坊,拥有近五千张手工织机,产品销售到邻近五省的部分地区,行业之大,花色品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