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这一天,芜湖有踏青、扫墓和插戴杨柳、植树的风俗。

  这一天,城市居民男女长幼结伴而行,到郊野游览,欣赏田园风光,谓之“踏青”,这在唐代就已盛行,杜甫诗中即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之句。不过那时是在上巳日(三月初三)进行,以后约定俗成改在清明节,所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借踏青之机各家扫祭祖墓,寄托哀思。他们提食盒,捧食盘,盛装荤素祭品,一整块肴肉是主食,再就是米、茶、酒、果之类,焚烧纸钱致奠于草际。祭毕,插一竿纸标于坟头,名叫“标记”,俗呼“清明吊子”。如果家有新坟,虽然是身在千里之外的游子,也要特地赶回扫墓,以表孝心。凡新坟均在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前祭扫,俗谓“新坟不过社”。有宗族祠堂的,由族长召集同姓宗族举行祭祖大礼,老少都参加,不分年岁大小,只按辈分高低,列队向神龛上的祖宗牌位行拜跪礼。族长进香、点烛、焚纸。祭过,按序就座,分食祭品酒菜,直到日暮散去。有的宗祠祭毕则散,由主祭族长把大祭案上的整块肴肉分割成相等的小块,分给各户主,带回与全家人分食。这表示祖先的赐予。

  《芜湖县志・风俗》:“清明日,人家皆插柳枝于门”。清晨,街市叫卖杨柳。家家折一枝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与乌黑的鬓发相映衬,清雅朴素,别具风姿。这象征青春永驻,韶光常在。所以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的谚语。如今,叫卖杨柳是没有了,那门头插柳、制作流苏的遗风在郊区犹存。

  辛亥革命后,清明节改为植树节。这一天,鼓乐喧天,旌旗飘拂,机关职员和学校师生择空旷之地行植树礼,各植树一株或数株。城乡人家亦在村庄院落各自植树。一九一九年起,植树活动提前一周举行,因南方气候回暖较早。以后植树节又改在三月十二日,那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

  时代在进步,习俗也在更新。解放后,踏青扫墓增添了新的内容,更富有积极意义。清明到来,成群结队的干部、职工和青少年,手捧花圈,高擎旗帜,扛着树苗、扫帚、铁锄,奔向神山、赤铸山、四合山、小赭山,向烈士墓奉献花圈,并在烈士墓侧和山洼野地遍栽树苗。青少年们还在这一天度过有意义的“团日”和“队日”,真是移风易俗,一扫往日陋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