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初期皖芜军政分府理财部发行的军事用票始末(《芜湖文史资料4》第006篇)

作者:张振才  1911年,在武昌起义的胜利鼓舞下,安徽咨议局于11月8日宣布安徽独立,推举当时的安徽巡抚朱家宝为都督。芜湖也于9日宣布独立,成立了芜湖军政分府,举吴振黄为革命军司令。14日,联军总司令徐固卿正式委任吴振黄为军政分府司令。芜湖军政分府即召募兵士编成一旅,准备北伐,扩大辛亥革命成...

近代在芜湖流通的外国银元(《芜湖文史资料4》第007篇)

作者:张振才  银两本位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银两是秤量货币,大的有五十两、十两,由于过重而难以携带和保存。再加上各地宝银的成色参差不齐,流通过程中各地度量衡的差异,为此而常常出现纷争。  十六世纪中叶,外国银元开始流入我国,银元的形式、重量、成色整齐划一,不仅可以按枚计数,又可按枚计值,...

解放前芜湖银行业概述(《芜湖文史资料4》第008篇)

作者:管天文  1908年,芜湖设立了第一家银行一一大清银行芜湖分行,标志着芜湖金融业走向了一个新阶段。  大清银行芜湖分行严格按清政府大清银行“则例二十四条”及“增订现行详细章程四十条”规定的主要职权开展业务。它有代表国家发行纸币主权,并对纸币的发行、流通和管理作出具体规定,意在统一币制,改...

芜湖“废两改元”前后(《芜湖文史资料4》第009篇)

作者:陶明刚、程挺  浏览我国货币史,向以白银为币,历经变更,宋朝以后通称银锭,因系秤量货币,有元宝银(重约50两),中锭(重约10两左右,又称小元宝),小锞银(重量自一二两至三四两不等),此外,尚有碎银(重一两以下,名叫粒银或滴珠)。此类货币沿袭到民国期间都还是通用繁杂的宝银,且以“两”作为...

1927年成立的芜湖店员工会(《芜湖文史资料4》第010篇)

作者:赵有恒  北伐前,芜湖店员是一盘散沙,根本没有自己的组织,待遇和工作条件都不好。俗话说:端人家碗,服人家管,天大意见也不敢向资方提出来。  1927年(民国十六年)春,北伐军到达芜湖后,也给全市店员带来了福音。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程潜、政治部主任吴醒亚,按照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组成国共合作...

外地在芜湖的会馆(《芜湖文史资料4》第011篇)

作者:俞正东  会馆亦称公所,后称“同乡会”或“同业公会”,是旧中国城市中同乡或同行业带有封建性质的民众团体。  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一1449),芜湖曾在京都前门外长巷三条胡同建京师芜湖会馆,几经修缮,至清朝末期,为芜湖旅京同乡和赴京会试者提供诸多方便。  据统计:省内外各地在芜湖所设立...

近代芜湖城市建设述略(《芜湖文史资料4》第012篇)

作者:金弌,管天文  芜湖位于安徽省的东南部,青弋江、裕溪河与长江的交汇上。“东控勾吴,南连荆楚”、“扼中江之险”,当“水陆要冲”,为“长江之锁钥”,皖南之咽喉,军事地位尤为重要,自三国以降便为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城池屡建屡毁,直至明清两代,才形成以青弋江北岸的鸡毛山高地为中心周长五华里的古老...

芜湖的“租界”(《芜湖文史资料4》第013篇)

作者:俞正东  1876年(光绪二年)9月,中英《烟台条约》签订,芜湖的大门被迫向列强开放。次年,英国首先在范罗山建立了领事馆,与清地方政府订立了《租界约》,决定在芜湖设立“租界”,划出陶沟至弋矶山麓沿江一带七百一十九亩地为租界区。此后,美法俄日等国纷纷前来,胁迫清政府,要在芜湖强设租界。19...

外国人在芜湖占地情况简介(《芜湖文史资料4》第014篇)

作者:李家瑾、杨若谷  芜湖开埠后,列强各国除在芜辟租界外,还有许多山头被他们霸占。兹就外国人在芜占地情况简介如下:  现江边10号码头附近至13号码头稍北,分别为英商怡和码头和太古码头及轮船公司、仓库、货栈,并有娱乐设施。日本人设有码头,仅在江面设有大阪趸船,上下客货用划子拨运。美商“其昌”...

近代芜湖邮传漫话(《芜湖文史资料4》第015篇)

作者:胡相  一、清代置邮前的官办驿递  早在元代,芜湖就设有“二驿六铺”,专为官府衙门传递文书信件。明代,芜湖属太平府,直隶京师(南京),设驿递总铺,辖各驿道上的递铺,并有巡警更铺同设于各城楼。  至清代,芜湖县仍属太平府。县驿总铺下辖五个分铺。著名的澛港驿有驿道,北至当涂县的采石驿,东至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