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满清时代 下的文章
“国中之国”—— 芜湖租界(《芜湖古今》第028篇)
自从清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中英《烟台条约》签定以后,芜湖辟为通商口岸,范罗山上建立了英国驻芜领事署,大江口有了英人税务司直接管辖的海关,英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纷纷涌入。开始,外商和侨民只能在芜湖寄住,或者只能生活在停泊的货船上,这对他们来说,要进一步作掠夺性的商业活动,是很不方便的...
芜湖教案(《芜湖古今》第029篇)
作者:兆木、天文 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年),芜湖发生了一起“势如潮涌,声若山崩”的反洋教暴动,这就是有名的“芜湖教案”。 芜湖教案是芜湖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及其侵略政策的必然结果。芜湖,由于它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富饶的物产,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八五六年——一八六〇年)后,就日益为帝国主义各国所垂...
最早的芜湖地方邮票(《芜湖古今》第042篇)
在芜湖市两位集邮爱好者的邮册上,各有一枚最早的芜湖地方发行的邮票。一枚邮票的图案是鹿群,它们竞相追逐,欢快奔驰,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另一枚是群雁,它们有的飞在空中,排成“一”字形;有的栖集在芦丛里,仰望高空,微张雁口,象卫士一样,保护着群雁的安全。这两枚邮票纸质虽不太好,但却被集邮爱好者们...
历史上著名的安徽公学(《芜湖古今》第044篇)
芜湖米捐局巷内有几幢古老、简陋的民房,历史上著名的“安徽公学”就设在这里。但是,请别小看这不太起眼的学校,它曾是安徽辛亥革命运动的策源地。 这里曾是皖省革命领袖人物荟萃的地方。一九〇四年,公学创办,主持者李德膏有培养武装倒清革命力量的办学目的,所以,该校聘请的教师大多是当时皖省和全国著名...
沈士柱与《故宫词》(《芜湖古今》第060篇)
清顺治十六年(一六五九年)清明节凌晨,南京明故宫内一间关押要犯的房子里,有个头扛锁枷,脚戴铁镣的人,正借助一盏油灯的微光,艰难地在纸上挥毫作书,随着“开斩啦”的几声嚎叫,只见这个人微笑着放下笔,十来个刀斧手来到号子前,狱卒打开牢门对这个人说道:“先生,明年清明节是你的周年忌日。”如狼似虎的...
姑孰画派创始人萧尺木(《芜湖古今》第061篇)
几点萧萧树,疏皴淡淡山。由来以意胜,无不寓神间。 秋景宜寥廓,客人自往还。粗中具工细,识语破天悭。 这是清朝乾隆皇帝《题萧云从关山行旅长卷》诗。萧云从的《秋山行旅图卷》,是一幅高八寸二分五厘,长一丈八尺纸本浅绛山水,画的是关山秋景,游人徜徉山水之间。疏淡雅致,笔简意繁。笔法粗朴,粗中有...
画僧渐江在芜湖(《芜湖古今》第062篇)
僧渐江,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画家。他是徽州休宁人,俗姓江,名韬,字六奇,万历三十八年(一六一〇年)出生,年轻时勤苦好学,进入县儒学,是个秀才。他善绘山水草木人物,生动地反映了新安江上游灵山秀水的风貌。崇祯五年(一六三二年),只有二十二岁的渐江创作了《梅竹高士图》,寓意深刻,表达了他鄙视功名利...
《儒林外史》与芜湖(《芜湖古今》第063篇)
吴敬梓(一七〇一——一七五四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是我国十八世纪堪与曹雪芹齐名的伟大小说家。他的名字在中国文学史上闪耀着光辉。其代表作《儒林外史》早已脍炙人口,成为世界讽刺文学巨著之一;并有英、法、日、俄、德、捷克等外文译本流传国外。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暴露小说,深刻...
“崇义慈林”与金声(《芜湖古今》第080篇)
作者:ト素,刘春生 从前,由芜湖北门向赭山方向走去,有一条陡岗(今名九华山路),路西山坡上有一座砖石砌成的一丈多高的塔,专门收殓无主骨殖,俗名“白骨塔”。塔旁有庙,进门是一个庭院,二门楣上嵌着斗方砖,雕刻着“崇义慈林”四个字。 “慈林”是佛教用语,庙...
柳春园(《芜湖古今》第082篇)
作者:徐国华,文伯 柳春园小学校园滨临镜湖,从镜湖路通向中二街一段马路(市工会门前)叫柳春园路。路北端与第八中学相对,有一殿阁式建筑——“柳春花店”,作为出售花木盆景和有关花卉栽培技艺杂志的门市部;其后有一临湖园圃,有假山竹木花草点缀,石径曲折,外绕栏杆式水泥磨砖花墙;园...
最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