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陶居仁

  陶居仁(?--1275年),号菊存,芜湖人,宋末以行义闻州里,官为南宋镇江录事参军。元军攻镇江,守臣洪起畏逃跑,统制官石祖忠举城投降。陶居仁为元军缚,劝降不屈,凛然道:“吾固知历数穷而世运更也,讵可失忠义求苟生耶?得以死报朝廷,夫年(1287),封显忠灵应侯。至正二年(1342年)9月,敕...

澛港的台濛五堰(《芜湖古今》第004篇)

  澛港镇是芜湖的南大门,在市南十五华里,它屏障着芜湖,又是通往繁昌、南陵的关津,历来是兵争之地,留下许多战争遗迹,供后人凭吊。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台濛五堰。  唐末天下纷争,军阀混战。赵锽盘踞宣州,杨行密派孙端挥兵攻击。赵锽命令苏塘率三万军队屯扎在四合山控制芜湖,以断绝敌方粮道。于是孙端在澛港河...

褐山烽火台(《芜湖古今》第005篇)

  提起烽火台,人们立刻会想起万里长城,殊不知滨临大江的芜湖,也有烽火台。  芜湖的烽火台在褐山,它与北方边际的烽火台一样,即在险要处高筑土台,台上置一桔皋,就是高高竖起一根木杆,顶端安上横木,成“T”字型,横木一头系上绳索,可以往下拉动,使另一端翘起,类似轮船码头上的老式吊车。翘起的一头挂一...

芜湖的桥(《芜湖古今》第007篇)

  芜湖是水乡泽国,过去桥梁特多,有砖石结构的石桥,有竖柱架梁的木桥,也有联舟为梁的浮桥。旧志记载,清初康熙年间,全县有名的桥梁共有四十三座,其中著名的是联结长河(青弋江下游)两岸的孝烈桥、通津桥和富民桥。这三座桥远在宋代就已建成,经过千年沧桑之变,如今旧貌变新颜,成为钢筋水泥结构的永久性大桥...

文天祥督师芜湖(《芜湖古今》第025篇)

  文天祥(一二三六年——一二八二年),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市)人。史载,他二十岁中进士第一名,曾做过地方官,后官至右丞相,加衔少保,封信国公。  元至正十二年(一二七五年),在大都(今北京)称帝的忽必烈派左丞相伯颜挥军南侵。消息传来,朝野震惊。一向专权误国的宰相贾似...

苏东坡与《湖阴曲》(《芜湖古今》第054篇)

  北宋元丰七年(一〇八四年)阴历六月二十三日,年已四十七岁的苏东坡,带着幼子苏过,乘一叶扁舟自黄州(今湖北黄冈县)顺江而下,抵达芜湖大江口。在岸边迎候的人群中,有一个身穿袈裟,头戴毗卢帽的方丈,笑容可掬地走上前去合掌施礼。他,就是芜湖东承天院(后改为东能仁寺,遗址在今胜利电影院附近)的当家师...

黄庭坚在芜湖(《芜湖古今》第055篇)

  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一〇四五——一一〇五年),字鲁直,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年轻时游历潜皖山谷寺石牛洞,喜爱这里林泉胜境,便自号“山谷道人”。二十三岁考中进士。哲宗时做过校书郎、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元年(一〇九四),当他出知宣州(今宣城县)时,章惇、蔡卞等弹劾他修《神宗...

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芜湖古今》第056篇)

  张孝祥,字安国,自号“于湖居士”。南宋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年)状元,也是芜湖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的词人。  张孝祥原籍是历阳乌江(今和县),是唐朝诗人张籍的七世孙。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年),金兵侵犯和州,两岁的张孝祥随全家迁居芜湖,居升仙桥西(今长街状元坊...

欧阳玄与欧阳湖(《芜湖古今》第057篇)

  芜湖市东南十六里有一条荆山河,旧名荆𡊱港,穿过荆山注入青弋江。荆山脚下有一块纵横数里的湖滩,芜藻丛生,芦苇成片,俗名欧湖滩。其实在宋以前是“芜湖水”的一角,元代改称“欧阳湖”,是为了纪念历史学家欧阳玄。  欧阳玄(一二七四年——一三五八年),字原功,号圭斋。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是北宋著...

萨都剌澛港诗和贯酸斋(《芜湖古今》第058篇)

  萨都剌和贯酸斋,是元代的两个著名文学家。  萨都剌(约一三〇〇年——?),本姓答失蛮氏,字天锡,号直斋,先世为西域回回族(答失蛮氏),生于雁门(现在山西省代县)。泰定四年(一三二七年)进士。做过御史,以弹劾权贵不法行为而受到降职处分,后来还担任过江浙行省郎中、江南行台侍御史等官职。他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