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江东地理 下的文章
芜湖地理、地名芜太运河,中国最早的运河
时间:2009-7-24,来源:大江晚报 编者按:近年来,有关芜(湖)太(湖)运河的话题,每每受到专家学者及各种媒体的关注。因为很久以前这是一条豫鲁皖鄂四省通往江浙沪三地的水上大通道,由于明朝中期筑坝之后,现在已经很难通航。与陆路交通相比,这条水路最短,加之水上运输具有方便快捷,成本小等...
中江古道
作者:胡毓骅 “中江”是我国古代文献记载最早的地名之一,出现在《禹贡・导江》:“东为中江入海”。《汉书·地理志》的丹阳郡芜湖县下注云:“中江在县西南,东至阳羡(今江苏宜兴)入海”。在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上,“中江”标注在芜湖至太湖之间的水道,由青...
澛港的台濛五堰(《芜湖古今》第004篇)
澛港镇是芜湖的南大门,在市南十五华里,它屏障着芜湖,又是通往繁昌、南陵的关津,历来是兵争之地,留下许多战争遗迹,供后人凭吊。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台濛五堰。 唐末天下纷争,军阀混战。赵锽盘踞宣州,杨行密派孙端挥兵攻击。赵锽命令苏塘率三万军队屯扎在四合山控制芜湖,以断绝敌方粮道。于是孙端在澛港河...
褐山烽火台(《芜湖古今》第005篇)
提起烽火台,人们立刻会想起万里长城,殊不知滨临大江的芜湖,也有烽火台。 芜湖的烽火台在褐山,它与北方边际的烽火台一样,即在险要处高筑土台,台上置一桔皋,就是高高竖起一根木杆,顶端安上横木,成“T”字型,横木一头系上绳索,可以往下拉动,使另一端翘起,类似轮船码头上的老式吊车。翘起的一头挂一...
曹姑洲今昔(《芜湖古今》第006篇)
曹姑洲是明代形成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开始是一堆沙丘,紧靠四合山,名叫新沟;后来面积越来越大,向江心扩展,成了一个南北向的鞋底形的沙洲,在清朝乾隆时改名新洲。它之所以称为曹姑洲,是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的:一个名叫曹毓姑的卖花姑娘,因为抗拒朝廷“选美”,在此投江自杀,她的绣花鞋就化成了这个洲,人...
芜湖十里长街(《芜湖古今》第013篇)
芜湖长街,是条曾经名噪一时的老式街道,在明代中叶就开始形成,至今已有五百年历史了。万历三年(一五七五年)建筑县城时,太平府知府钱立“临县相度规费絜地,画长街于城外”。(康熙《太平府志・建置》)县城建成,周围七百三十九丈,高三丈。西边开“弼赋门”,筑城楼一座。从这里起,街巷不断向西扩展。到了...
芜湖科学图书社(《芜湖古今》第041篇)
闻名于世的“芜湖科学图书社”,位于芜湖长街中段,昔日徽州公馆隔壁。它是一幢旧式的两层楼房。当年楼下分隔两间,一间作为卖书店堂,一间作为内室;楼上被分隔成两三间,是书店的宿舍和书库。芜湖科学图书社创设于清光绪二十九年(一九〇三年),经理是安徽绩溪人汪孟邹。这家书店最初以经营文具和教科书为主,...
欧阳玄与欧阳湖(《芜湖古今》第057篇)
芜湖市东南十六里有一条荆山河,旧名荆𡊱港,穿过荆山注入青弋江。荆山脚下有一块纵横数里的湖滩,芜藻丛生,芦苇成片,俗名欧湖滩。其实在宋以前是“芜湖水”的一角,元代改称“欧阳湖”,是为了纪念历史学家欧阳玄。 欧阳玄(一二七四年——一三五八年),字原功,号圭斋。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是北宋著...
赭塔晴岚(《芜湖古今》第067篇)
赭塔晴岚 耸立在芜湖市北的赭山,是江城著名的风景区,赭塔晴岚,是历史上的“芜湖八景”之一。 赭山是很壮观的。它与小赭山摩肩接踵,昂首并列,赤铸、火炉、范罗、神山诸峰拱卫在它的周围,长江似襟带飘逸在它的眼底,古人曾经称赞它是江城的“雄山”(见民国八年《芜湖县志》)。 赭山是很秀丽的。这里有...
荆山寒壁(《芜湖古今》第068篇)
荆山寒壁 在芜湖长河上游约十六里的地方,有两座隔水对峙的山,名曰大荆山、小荆山。据说著名的和氏璧就是在荆山中找到的。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在离现在二千多年的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当时芜湖属于楚国)的樵夫卞和,在山中找到了一块璞玉。他把这块玉拿去献给楚厉王,但厉王是个糊涂人,他以为卞和故意拿一块...
最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