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文化 下的文章
顾乃亚与崇志中小学(《芜湖文史资料5》第017篇)
作者:完玉成 解放前,北坛街是一片低矮阴湿破旧的平房,夹着窄小寂冷的街道。石板路早己凹凸不平,街头巷尾,牛粪满地,墙上到处都贴着用作燃料的牛屎巴巴。这里世居着金、马等姓为主的回族人。金隆兴牛肉馆的老板家就住在紧靠北门城墙根的一溜平瓦屋里。 紧邻北坛街东北就是鸡毛山,高地上有一砖墙大院,围住...
记教育家时绍五(《芜湖文史资料6》第002篇)
作者:齐任水 安徽著名教育家时绍五(又名时绍武),于1951年接受辽西省人民政府约聘,协助工业厅为建设地方工业在沪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后去锦州建立辽西省工业学校(今锦州工学院)。1955年出任辽宁省教育厅长,为辽宁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1960年病逝沈阳(葬于北陵烈士陵园),终年69岁。他是我...
胡春霖与春霖中学(《芜湖文史资料6》第003篇)
作者:胡安国、刘素珍 莘莘学子,发奋苦读 胡春霖,字默青(曾用名贤章,春林,茂青,笔名墨卿,默成,默成子,含山龙榆舍人等)。公元1882年(清光绪八年)农历10月21日出生于安徽省含山褒山乡上礲村。祖籍徽州。祖父胡遵礼,太平天国革命时,因避清兵屠杀,辗转来到含山县祁门站上礲村落户。父亲胡祥...
教育家、哲学家胡稷咸(《芜湖文史资料6》第006篇)
作者:郭静洲 胡稷咸(1899—1968)名朝畦、字家胎,是安徽省芜湖县保沙乡胡湾村人。名虽不见经传,但他却是本省最早运用比较哲学研究东西哲学成为当代治学严谨,著述甚丰的教育家、哲学家。 当清末民初西方文化逐步传入的时候,他的父亲胡宗璆先生就在胡湾村胡氏宗祠内办起了两斋小学,并于方村镇东创...
芜湖中江书院史话(《芜湖文史资料6》第011篇)
作者:吕俊龙 书院是我国封建时代儒学派生的教育机构,其性质是校书藏书、学者士子讲学读书和辨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的场所。书院之名始于唐代,推行于五代,宋以后进入全盛时期。安徽的书院始创于宋代,北宋欧阳修曾建颖州西湖书院,南宋歙县人曹文埴为纪念朱熹在歙县创建紫阳书院。宋代安徽共有19所书院。进入...
漫话芜湖广益(圣雅阁)中学(《芜湖文史资料6》第012篇)
作者:翟其寅 芜湖广益中学(圣雅阁中学),是清朝末年教会在芜湖创办的第一所中学。她在芜湖这座文化名城的教育史上有过光辉的历程,也曾为芜湖乃至皖省的教育事业作过重大贡献。 我是广益中学的校友,1948年夏在该校高中毕业,便被迫离家出走。近年来离休返芜定居,曾数度重游母校,观狮子山(今为市十一...
芜湖早期集邮史话(《芜湖文史资料6》第015篇)
作者:胡相 芜湖是安徽省商业重地,交通便利,人文荟萃,邮政实施也较早,于是就有了邮票的使用和民间对邮票的收集,现将芜湖文化史的早期集邮史料漫话如下。 清末时期 四大米市之一的芜湖在英帝国主义侵略下因1876年9月13日(光绪二年七月廿六日)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辟为通商口岸——“商埠”,...
追忆我的父亲柏毓文二三事(《芜湖文史资料7》第012篇)
作者:柏龙驹 父亲生前很少对我们谈他的过去,我们所闻所见不甚了了,在他临终之前,嘱咐把他保存的文字材料统统烧掉,现在我们姐弟手里保留的几份资料也是残破不全。仅凭自己的记忆追忆父亲二三事,以寄托对先父的哀思和怀念! (一)一个平凡的人 我家祖籍安徽巢县中垾村刘柏村。父亲一九零一年四月十七日...
汪镕与芜湖《白话报》(《芜湖文史资料7》第020篇)
作者:詹益明 一九九九年,是芜湖《白话报》创刊发行整整一百周年,这就是使我们深切地怀念其创办人——汪镕先生。 芜湖《白话报》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白话刊物之一。汪镕先生不仅是我国创办资产阶级白话刊物的先驱,而且还是近代安徽创办报刊之第一人。然时至今日,所见汪镕生平和芜湖《白话报》的介绍极...
爱国深情寄画中——记芜湖通草画创制人谢醴泉(《芜湖文史资料7》第021篇)
作者:郭静洲,郭静华 芜湖“三画”已经驰名海内外,但能真正了解通草画创制人谢醴泉的人已经不多了。我们作为他的入室弟子,耳濡目染,对其学术思想,为人处事,印象极为深刻,现在回忆起来许多往事犹历历在目。 谢醴泉(1893-1971),晚年号称“白木老人”,原籍苏州,其先人在芜湖做官,热爱江城之...
最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