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芜湖古今》第001篇)

作者:傅大章  《芜湖古今》出版了,我愿借此机会讲几句话。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星汉灿烂。在芜湖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劳动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品德高洁,勤劳聪慧,千百年来,留下了绚丽多彩的文化遗产,也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斗争业绩。解放以后,毛泽东、刘少奇以及...

芜湖概说(《芜湖古今》第002篇)

作者:卜素,兆木,文伯  地理位置和现状  芜湖市位于祖国的东部,在安徽省长江南岸,东抵扁担河,南临青弋江下游(旧称长河),与芜湖县为界,西至大江中流与无为县相邻,北与当涂县接壤,西北角跨江的“飞地”裕溪口区与和县紧邻,面积一百四十三点六平方公里,辖镜湖、新芜、马塘、四合山、裕溪口、市郊六个区...

芜湖的卫星城湾沚(《芜湖古今》第003篇)

作者:沈立华,李永发,晋加农  出芜湖,沿芜屯公路驱车南行七十里便来到了湾沚。这个自古以来隶属于宣城县的小城镇,在一九七一年元月三日并入芜湖县,成为县治所在地;一九八〇年三月十九日经国务院批准,芜湖县改属芜湖市。这样,湾沚就成了芜湖的卫星城。  湾沚位于青弋江的中下游,是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早在...

芜湖的桥(《芜湖古今》第007篇)

  芜湖是水乡泽国,过去桥梁特多,有砖石结构的石桥,有竖柱架梁的木桥,也有联舟为梁的浮桥。旧志记载,清初康熙年间,全县有名的桥梁共有四十三座,其中著名的是联结长河(青弋江下游)两岸的孝烈桥、通津桥和富民桥。这三座桥远在宋代就已建成,经过千年沧桑之变,如今旧貌变新颜,成为钢筋水泥结构的永久性大桥...

芜湖的圩田(《芜湖古今》第009篇)

  芜湖的圩田在历史上是相当出名的。这有四个原因:  一是早。据朱天珍《龟龙寺记》载,早在东吴赤乌二年(二三九年),孙权就从江北招来十万流民在芜湖一带围湖造田,世传芜湖市东四十里处的咸保圩,即为当时所筑(见《芜湖县志・庙祀志》)。  二是大。北宋仁宗嘉祐六年(一〇六一年)重修的万春圩,周长达八...

芜湖海关史略(《芜湖古今》第015篇)

  根据辞书解释,海关是根据国家法令,对进出国境的货物、邮递物品、旅客行李、货币、金银、证券和运输工具等进行监督检查、征收关税并执行查禁走私任务的国家行政管理机关。中国在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年)开放海禁,设江、浙、闽、粤四海关。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凭借不平等条约,陆续夺取了中国海关主权、海关...

芜湖米市简述(《芜湖古今》第016篇)

  芜湖在历史上曾有全国“四大米市”之一的称号。它从清朝光绪初年形成,有半个世纪的繁荣兴盛,此后趋向衰退、没落,直到全国解放,历经七十多年。这阶段,正是旧中国处于灾难深重的最黑暗时期。  芜湖米市起源很早。远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就已经有砻坊二十余家,多设在仓前铺(俗名大砻坊)及东河沿一带;另有...

“梨簧”春秋(《芜湖古今》第035篇)

  梨簧戏,旧名泥簧,是流行于以芜湖市为中心,包括马鞍山市、当涂县、芜湖县、和县、含山县和繁昌北陲沿江一带地区的民间戏曲,至今已有二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因为梨簧戏的产生和发展,到最后形成职业性的演唱班子是在芜湖,所以又称之为“芜湖泥簧”。  芜湖泥簧,源远流长。明代弘治十一年(一四九七年)副学使...

《湖阴曲》小史(《芜湖古今》第036篇)

  清代嘉庆年间,在芜湖与泥簧同时流行的还有一种地方戏,名叫“湖阴曲”。它流行了一百多年,对姐妹戏曲——泥簧产生过较大影响,优美的声腔和表演艺术,以及比较完整的舞台演出剧本,如《跪池》、《吵嫁》等,后来曾为泥簧戏所吸收、移植。它传播过明代著名传奇《琵琶记》和《牡丹亭》,也遗留下一批独创的别具一...

丰富多采的芜湖民歌(《芜湖古今》第037篇)

  芜湖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唐代,诗人杜牧《再过芜湖感旧》诗里就有这样的描述:“讴谣人扑地,鸡犬树连天。紫凤起如电,青襟散似烟。”生动形象地记录了民间歌手善于载歌载舞的盛况。南宋时,创“诚斋体”的诗人杨万里,写诗颇注意吸收民间谣谚作为养料。他在担任江东转运副使时,巡査圩田,泊舟芜湖鲁港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