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华民国 下的文章
辛亥武昌起义消息在芜湖的迅速传播(《芜湖文史资料1》第004篇)
作者:张孝康根据《张九皋自传》整理 一九一一年(宣统三年)十月十一日傍晚,芜湖《皖江日报》副刊编辑邹秋士(江苏宜兴人)挥舞着手杖,急匆匆地跑到编辑室,他涨红了脸兴奋地报告好新闻,他说:“刚才在交通机关得到绝对可靠的消息,武昌的革命党昨天起义,武装占领了武昌,现正渡江向汉口、汉阳进军。”他的话...
投身“五四”时期芜湖学生运动的回忆(《芜湖文史资料1》第007篇)
作者:方金銮供稿,刘伯奎整理 一九一五年,窃国大盗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者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一九一九年,在巴黎和会上,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之一的中国代表,迫于国内舆论的压力,在和会上提出包括废除“二十一条”在内的诸项正当要求,英、美、法等国不仅无理拒绝,而且极为横蛮,竟在对德和约上...
大革命时期芜湖农民运动中的两次斗争(《芜湖文史资料1》第008篇)
作者: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供稿,张孝康整理 一、芜湖北乡组织农民协会的斗争 一九二六年四月,共产党员胡济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回皖,在合肥、寿县做农运工作。同年十月,胡济同志受党的委派,到芜湖秘密组织芜湖县农民运动委员会,并任该会的主任委员。他第一步的任务是在风林、麻浦、十里牌等...
吕蕙生烈士生前在省立芜湖二农(《芜湖文史资料1》第009篇)
作者:许知为 优秀共产党员吕蕙生烈士,安徽省无为县人,早岁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农林专业,学成回国,在教育界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一九三二年前后,执教于省立芜湖第二农校,(简称二农),抗日军兴,担任皖江署主任,领导江北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顽强地打击日寇和伪军。他不畏艰险,经常轻装深入沿江前线...
五十多年前芜湖工商界的一场灾难——陈调元兵变琐记(《芜湖文史资料1》第010篇)
作者:胡恩森 芜湖在历史上是我国的四大米市之一,又是皖南重镇。辛亥革命后,皖南镇守使公署就设在芜湖,今工人文化宫是其遗址。一九二六年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北伐,沿粤汉铁路直搞武汉。这时候盘踞在长江中下游的军阀吴佩孚、孙传芳,预感末日即将来临,但又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仍千方百计地作垂死挣扎。于...
芜湖益新公司创建始末(《芜湖文史资料1》第012篇)
作者:章向荣 一、益新创建人生平简述 益新公司创建人章维藩,字赣岑(通用幹臣),号惕斋,又号邴如,晚年自号清芬主人。原籍浙江省吴兴县荻港镇(今浙江省湖州市)。清咸丰八年(公元一八五九年)农历腊月二十九日诞生于山西省太原府。青年时期随父始堂老人在左宗棠部下驻节西北(贻老为左宗棠幕府一一师爷)...
回忆当年金元券给工商界带来的灾难(《芜湖文史资料1》第017篇)
作者:杨邦太 一九四八年在芜湖经营工商业的,鲜有不受金元券所带来的灾害,我就是受害者之一,回忆起来,真是不寒而栗。 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军事上遭到人民解放军致命的打击,已经陷入困境,在经济上,由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怨沸腾。濒临崩溃边缘,为了挽回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局面,乃于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九...
解放前芜湖推行新制度量衡简介(《芜湖文史资料1》第018篇)
解放前芜湖推行新制度量衡简介作者:杨学渊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商品交换,就有度量衡器作为计量分配的工具。先秦时代列国车不同轨、书不同文,度量衡器各异其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有了全国权度的统一标准。但由于封建割据局面,制度混乱,标准复杂,阻碍了社会进步。直到一九三〇年以前,全国还有各种落后的旧制...
芜湖第一所高等学府之际遇——安徽学院迁芜前后(《芜湖文史资料1》第020篇)
作者:郭光亚 芜湖之有高等学府,始于1946年秋。这年金风送爽的九月,安徽学院拖着沉重的步履,来自合肥东面的一个小镇——临河集。零落的师生伴着破残的校具,疲惫地在赭山的南麓安下了简陋的新居。 它是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中诞生,在灾难深重的际遇里成长;终于1949年江南草长的时候,沐浴到温暖的阳光...
一所历八十年沧桑的名校——原芜湖萃文中学的变迁(《芜湖文史资料1》第021篇)
作者:胡邦鼐 芜湖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古城。其西北峰峦起伏,苍翠浓郁,景色宜人,尤以赭山更具特色,相传北宋诗人黄庭坚曾读于赭山之滴翠轩,“玉峰凝万象,绿萼绕群螺”,正是他描绘赭山景色的名句。赭山以西为凤凰山,传说为凤凰棲息之所,凤凰山与赭山逶迤相连,一片葱茏,原萃文中学即位于蔚然深秀的...
最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