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蔬作佳肴,食俗传承多(《芜湖文史资料7》第008篇)

作者:胡相  芜湖主要是吴越民族的聚居地,除了专业生产的蔬菜,还泯灭不了从上古采撷生活中的一些传承食俗,喜爱在不同季节用野生植物作成蔬菜佳肴以佐飨,尤其是春夏季节以野蔬作家常菜,且是蔬药兼优,芜湖的老人们常对后辈说:“常吃野菜清凉败毒”,说明传承的食俗经验对健康有益。有鉴于此,笔者仅据个人所忆...

朱德同志与铁画(《芜湖古今》第052篇)

作者:兆木、洋生、万钧  一九五七年,铁画老艺人储炎庆同志在党的发掘民间工艺的号召下,使久已绝迹的铁画艺术重新焕发光彩,因而被推为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手工艺术老艺人座谈会。真是有幸啊。储炎庆同志在一次座谈会上和朱德同志坐在一起。朱德同志听说他是铁画老艺人,就一个劲地要储炎庆同志给他介绍铁画的情...

郭沫若同志为铁画题词(《芜湖古今》第053篇)

  一九六四年五月五日下午,郭沫若同志偕同夫人于立群同志在游览采石矶、凭吊太白楼后,乘兴驱车来到芜湖市工艺厂参观铁画。  工艺厂的展览厅里,挂着各种铁画,有荷塘蛙鸣、鱼虾戏水,有天女散花、嫦娥奔月,有翠竹细柳、参天巨松,有苍鹰展翅、牛郎织女,还有反映各种现代生活题材的作品如《梅山水库》等。郭沫...

芜湖的鱼(《芜湖古今》第085篇)

  芜湖的鱼,自古就有名声。唐朝刘秩《过芜湖》诗:“荻林秋带雨,沙浦晚生潮。近海鱼盐富,濒淮粟麦饶。”北宋著名诗人林逋《过芜留咏》:“风消樯碇网初下,雨罢鱼薪市未收。”生动地描绘了芜湖鱼米之乡的风貌。元代历史学家欧阳玄《登赭山》诗:“沙墩尽鹾户,茅屋半渔家。”可见当时渔户很...

“芜湖三鲜”(《芜湖古今》第086篇)

作者:文伯,子徽  刀鱼、鲥鱼和金盾大毛蟹,在芜湖水产品中有“三鲜”的美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视为佳肴珍馐。  刀鱼  “刀鱼挂清明”。每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百花盛开季节,鲜嫩的刀鱼便上市了。  刀鱼,又写作鱽鱼...

芜湖河豚(《芜湖古今》第087篇)

  宋初画家惠崇和尚画了一幅《春江晓景》,著名诗人苏东坡题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把江南春天的景物渲染得生意盎然。这幅画失传了,而诗却被人传诵。特别是河豚的声价,一经苏学士题咏,也增高起来。  河豚,它是一...

芜湖“湖彩松花皮蛋”(《芜湖古今》第088篇)

作者:俞子徽  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一九八口年优质产品奖的芜湖“湖彩松花皮蛋”,是芜湖市协兴昌变蛋厂的特制产品。这个厂生产松花皮蛋,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这个厂经历了由小到大,由手工作坊逐步过渡到半机械化生产的发展过程。 &emsp...

芜湖堆漆画(《芜湖古今》第090篇)

作者:娄洋生  被称为“芜湖三画”之一的堆漆画,也是民间一枝优秀的工艺之花。  堆漆画,是一种用油漆堆砌起来的浮雕画。它有一套严格的工艺操作规程,大致经过抹灰、划稿、堆灰、磨光、修整、上漆、涂彩七道工序,就是在经过精制的木板画幅上先刮灰,刮好灰后复制画稿...

芜湖铁画(《芜湖古今》第089篇)

  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巨幅落地铁画屏风《迎客松》,坚贞刚劲,迎风挺拔,伸出如臂长枝,似揽群峰入怀,显示了中国人民正气凛然,独立自主,虚心好客,不卑不亢的精神。这是芜湖市工艺美术厂工艺师和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专家通力合作,以安徽黄山玉屏峰下的千年迎客松为蓝图,用心血和汗水凝结的代...

芜湖通草画(《芜湖古今》第091篇)

作者:洋生、兆木  通草画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晋惠帝正月赏宴,百花未开,即“令宫人翦五色通草花”,以助酒兴(《通鉴外纪》)。当时的人们称这种以通草制作的花为“通草”。以后,通草就成为民间的工艺。过去妇女们也盛行头插或佩戴通草的习尚,正如王睿诗中所说:“通草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