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女中往事漫忆(1946.9 —— 1949.4)(《芜湖文史资料3》第025篇)

作者:李子双  一、芜湖女中恢复经过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寄居在湘西所里(现吉首市)、永绥等地已达八年的国立第八中学皖籍师生,听到这个特大的胜利喜讯,莫不欢欣鼓舞,涕泪沾裳。因为流亡生活即将结束,返回故园指日可待。八中总校长苏家祥为了使广大师生员工回皖能得到妥善安排,除...

芜湖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概述(《芜湖文史资料4》第001篇)

作者:市工商联供稿,许知为执笔  一、解放初,芜湖资本主义工商业概况  解放之初,芜湖工商户有8730户(包括摊贩2404户、行商152户)、90个行业,71个同业工会,加入同业公会商户计有5488户,其中工业149户、占2.75%;手业业1911户,占34.82%;商业3428户占64.46...

解放前的芜湖商会(《芜湖文史资料4》第002篇)

作者:芜湖市工商联供稿,许知为执笔  一  芜湖商埠历史悠久,清朝末季,十里长街,驰名遐迩,商业繁盛,甲于江左。光绪二年(1876年)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洋货侵挤之害,甚于他县。光绪八年(1882年)镇江米市移芜,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首,又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商贾云集,盛极一时。但工商界所受的封建...

斛工沧桑(《芜湖文史资料4》第003篇)

作者:尹明钰口述,金弌整理  斛工,在我们这个曾以米市闻名于世的城市,已消声匿迹四十年了。如今,知道斛工与斛行是怎么回事的人不多了。当年斛行里的老伙计,今天仍健在的也只有两三个人,而我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斛工在米市的历史上曾留下了漫长的一页,为了有助于人们对历史这一页的了解,我把我在斛行数十年...

芜湖的银楼业(《芜湖文史资料4》第004篇)

作者:市工商联供稿,许知为执笔  一、芜湖银楼业历史概况  芜湖很早就有银匠店,出售自制的银首饰,如妇女用的银簪、耳环、手镯、戒指、儿童带的银项圈、手镯、脚镯以及家用的银器皿等等。当时金首饰还不能在芜制造,需要者从沪、宁大城市银楼贩买、  芜湖银楼业始于1864年(同治三年),宁波人朱锦棠自汉...

鼎泰酱坊经营之道(《芜湖文史资料4》第005篇)

作者:市工商联供稿,许知为执笔  解放前,芜湖糟酱业有大小酱园八十多家,其中顾顺兴、刘义大、王怡太、鼎康、许永福、宏大长、永生、鼎泰等二三十家都自设作坊,自产自销,且各具特色。我们走访了当年创办鼎泰大酱坊的顾逸风,将他经营鼎泰的经验介绍如下:  一、鼎泰酱坊的开办与发展  1941年,顾逸风在...

辛亥革命初期皖芜军政分府理财部发行的军事用票始末(《芜湖文史资料4》第006篇)

作者:张振才  1911年,在武昌起义的胜利鼓舞下,安徽咨议局于11月8日宣布安徽独立,推举当时的安徽巡抚朱家宝为都督。芜湖也于9日宣布独立,成立了芜湖军政分府,举吴振黄为革命军司令。14日,联军总司令徐固卿正式委任吴振黄为军政分府司令。芜湖军政分府即召募兵士编成一旅,准备北伐,扩大辛亥革命成...

近代在芜湖流通的外国银元(《芜湖文史资料4》第007篇)

作者:张振才  银两本位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银两是秤量货币,大的有五十两、十两,由于过重而难以携带和保存。再加上各地宝银的成色参差不齐,流通过程中各地度量衡的差异,为此而常常出现纷争。  十六世纪中叶,外国银元开始流入我国,银元的形式、重量、成色整齐划一,不仅可以按枚计数,又可按枚计值,...

芜湖“废两改元”前后(《芜湖文史资料4》第009篇)

作者:陶明刚、程挺  浏览我国货币史,向以白银为币,历经变更,宋朝以后通称银锭,因系秤量货币,有元宝银(重约50两),中锭(重约10两左右,又称小元宝),小锞银(重量自一二两至三四两不等),此外,尚有碎银(重一两以下,名叫粒银或滴珠)。此类货币沿袭到民国期间都还是通用繁杂的宝银,且以“两”作为...

1927年成立的芜湖店员工会(《芜湖文史资料4》第010篇)

作者:赵有恒  北伐前,芜湖店员是一盘散沙,根本没有自己的组织,待遇和工作条件都不好。俗话说:端人家碗,服人家管,天大意见也不敢向资方提出来。  1927年(民国十六年)春,北伐军到达芜湖后,也给全市店员带来了福音。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程潜、政治部主任吴醒亚,按照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组成国共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