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满清时代 下的文章
一爿百年兴隆不衰的清真老店——芜湖金隆兴牛肉馆(《芜湖文史资料1》第016篇)
作者:金仲平、程荣钧 一、创始与发展 金隆兴清真牛肉馆创于一八八〇年,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创始人为金隆德、金遇兴父子。店号冠以金姓,取父子名字各一而组成。原址在今花津桥巷内石桥港,只有一间草房门面,规模很小,仅出售牛脯和牛杂汤,类似摊贩。由于经营得法,业务逐步发展,于一九〇〇年租赁隔壁王姓房...
芜湖铁画史略(《芜湖文史资料1》第019篇)
作者:刘伯璜 北京人民大会堂里有巨幅落地《迎客松》铁画屏,古松坚韧刚劲伸出巨臂,挺立于高路云端,而迎百代过客。这是以我省黄山玉屏峰旁千年迎客松为蓝图,由芜湖市工艺美术厂工艺师和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专家通力合作而成。二十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这《迎客松》前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友人留下多少珍贵的历史...
芜湖基督教历史的片断回忆(《芜湖文史资料1》第023篇)
作者:胡铸人遗作,张孝康整理 编者按:胡铸人(1897—1982)生前是芜湖市基督教收师、安徽省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委员、市政协五届委员会委员。他毕生从事基督教事业,在晚年又积极撰写了这篇“芜湖基督教历史的片断回忆”,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由于胡牧师年事已高,该文中个别史实稍有出入。经查证...
芜湖回民与清真寺(《芜湖文史资料1》第025篇)
作者:金同生、金仲平 远在宋代,本省寿县,就已兴建了规模宏大的清真寺。仅礼拜殿便有五十多间,该寺还办了大、中、小各级义学,为回族学子讲授阿刺伯文和古兰经。本市的阿訇梅敬斋老人,就在那里的义校学习过。可见回民迁入本省,当在一千多年之前。至于芜湖回民之来,始于何时,尚无确切资料可查(此间回胞家谱...
芜湖天主教简史(《芜湖文史资料2》第016篇)
作者:张凤藻 建堂过程 江南原是我国的一个行政区的名称。明代南直隶辖江苏、安徽地区,清初改称江南行省。公元一六六七年(清康熙六年)开始划分为两个省份(江苏和安徽)。江南教区也就是沿着这个名称而来的;同时也包括这两个省份教务。在江南教务统计表上是一七七四年至一八七五年才第一次注上属太平府(府...
丐头略记(《芜湖文史资料2》第025篇)
作者:濮素 号称十里的长街,是旧芜湖的主要大街。这条街商店林立,顾客熙熙攘攘,也是乞丐活动的重要场所。不难想象,当顾客盈门之时而乞丐随之而入,买卖的谈笑声夹杂着“老爷”、“太太”的乞讨声,怎能不使商店主人皱眉头呢? 旧社会大街上是有警察的,可他们只管吵嘴打架等事,不管乞丐,因为乞丐只是善讨...
古人咏芜湖诗(《芜湖文史资料2》第027篇)
识舟亭 (清)林中瑶 孤亭极目众山颠, 风景还凭好句传。 几处秋声惊客思, 半江夕影入林烟。 霜颜不改当年胜, 月魄犹存旧日圆。 半世何堪醒复醉, 可知天际有归船?巡抚按:识舟亭原址在老市委党校山顶。
芜湖的银楼业(《芜湖文史资料4》第004篇)
作者:市工商联供稿,许知为执笔 一、芜湖银楼业历史概况 芜湖很早就有银匠店,出售自制的银首饰,如妇女用的银簪、耳环、手镯、戒指、儿童带的银项圈、手镯、脚镯以及家用的银器皿等等。当时金首饰还不能在芜制造,需要者从沪、宁大城市银楼贩买、 芜湖银楼业始于1864年(同治三年),宁波人朱锦棠自汉...
近代在芜湖流通的外国银元(《芜湖文史资料4》第007篇)
作者:张振才 银两本位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银两是秤量货币,大的有五十两、十两,由于过重而难以携带和保存。再加上各地宝银的成色参差不齐,流通过程中各地度量衡的差异,为此而常常出现纷争。 十六世纪中叶,外国银元开始流入我国,银元的形式、重量、成色整齐划一,不仅可以按枚计数,又可按枚计值,...
近代芜湖城市建设述略(《芜湖文史资料4》第012篇)
作者:金弌,管天文 芜湖位于安徽省的东南部,青弋江、裕溪河与长江的交汇上。“东控勾吴,南连荆楚”、“扼中江之险”,当“水陆要冲”,为“长江之锁钥”,皖南之咽喉,军事地位尤为重要,自三国以降便为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城池屡建屡毁,直至明清两代,才形成以青弋江北岸的鸡毛山高地为中心周长五华里的古老...
最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