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风土记(之一)(《芜湖文史资料3》第029篇)

作者:濮之琦  一、芜湖述源  芜湖是由水而得名。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芜湖水在当涂县东南八十里,源出丹阳湖,西北流……水不深而生芜藻故名。”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亦云:“芜湖长七里,蓄水不深而多芜藻,故曰芜湖”。由此看来水的范围不大,浅而生芜藻,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荆山周围一片沼泽,丹...

芜湖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概述(《芜湖文史资料4》第001篇)

作者:市工商联供稿,许知为执笔  一、解放初,芜湖资本主义工商业概况  解放之初,芜湖工商户有8730户(包括摊贩2404户、行商152户)、90个行业,71个同业工会,加入同业公会商户计有5488户,其中工业149户、占2.75%;手业业1911户,占34.82%;商业3428户占64.46...

解放前的芜湖商会(《芜湖文史资料4》第002篇)

作者:芜湖市工商联供稿,许知为执笔  一  芜湖商埠历史悠久,清朝末季,十里长街,驰名遐迩,商业繁盛,甲于江左。光绪二年(1876年)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洋货侵挤之害,甚于他县。光绪八年(1882年)镇江米市移芜,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首,又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商贾云集,盛极一时。但工商界所受的封建...

斛工沧桑(《芜湖文史资料4》第003篇)

作者:尹明钰口述,金弌整理  斛工,在我们这个曾以米市闻名于世的城市,已消声匿迹四十年了。如今,知道斛工与斛行是怎么回事的人不多了。当年斛行里的老伙计,今天仍健在的也只有两三个人,而我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斛工在米市的历史上曾留下了漫长的一页,为了有助于人们对历史这一页的了解,我把我在斛行数十年...

芜湖的银楼业(《芜湖文史资料4》第004篇)

作者:市工商联供稿,许知为执笔  一、芜湖银楼业历史概况  芜湖很早就有银匠店,出售自制的银首饰,如妇女用的银簪、耳环、手镯、戒指、儿童带的银项圈、手镯、脚镯以及家用的银器皿等等。当时金首饰还不能在芜制造,需要者从沪、宁大城市银楼贩买、  芜湖银楼业始于1864年(同治三年),宁波人朱锦棠自汉...

鼎泰酱坊经营之道(《芜湖文史资料4》第005篇)

作者:市工商联供稿,许知为执笔  解放前,芜湖糟酱业有大小酱园八十多家,其中顾顺兴、刘义大、王怡太、鼎康、许永福、宏大长、永生、鼎泰等二三十家都自设作坊,自产自销,且各具特色。我们走访了当年创办鼎泰大酱坊的顾逸风,将他经营鼎泰的经验介绍如下:  一、鼎泰酱坊的开办与发展  1941年,顾逸风在...

辛亥革命初期皖芜军政分府理财部发行的军事用票始末(《芜湖文史资料4》第006篇)

作者:张振才  1911年,在武昌起义的胜利鼓舞下,安徽咨议局于11月8日宣布安徽独立,推举当时的安徽巡抚朱家宝为都督。芜湖也于9日宣布独立,成立了芜湖军政分府,举吴振黄为革命军司令。14日,联军总司令徐固卿正式委任吴振黄为军政分府司令。芜湖军政分府即召募兵士编成一旅,准备北伐,扩大辛亥革命成...

近代在芜湖流通的外国银元(《芜湖文史资料4》第007篇)

作者:张振才  银两本位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银两是秤量货币,大的有五十两、十两,由于过重而难以携带和保存。再加上各地宝银的成色参差不齐,流通过程中各地度量衡的差异,为此而常常出现纷争。  十六世纪中叶,外国银元开始流入我国,银元的形式、重量、成色整齐划一,不仅可以按枚计数,又可按枚计值,...

解放前芜湖银行业概述(《芜湖文史资料4》第008篇)

作者:管天文  1908年,芜湖设立了第一家银行一一大清银行芜湖分行,标志着芜湖金融业走向了一个新阶段。  大清银行芜湖分行严格按清政府大清银行“则例二十四条”及“增订现行详细章程四十条”规定的主要职权开展业务。它有代表国家发行纸币主权,并对纸币的发行、流通和管理作出具体规定,意在统一币制,改...

芜湖“废两改元”前后(《芜湖文史资料4》第009篇)

作者:陶明刚、程挺  浏览我国货币史,向以白银为币,历经变更,宋朝以后通称银锭,因系秤量货币,有元宝银(重约50两),中锭(重约10两左右,又称小元宝),小锞银(重量自一二两至三四两不等),此外,尚有碎银(重一两以下,名叫粒银或滴珠)。此类货币沿袭到民国期间都还是通用繁杂的宝银,且以“两”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