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民共和 下的文章
芜湖的“水上长城”(《芜湖古今》第008篇)
汽笛长鸣,江潮欢腾。当大轮缓缓驶进日夜繁忙的芜湖港码头时,旅客们可以看到沿江壁立的防水墙。它高四米,宽约一米,从中江塔下延伸到陶家沟老火车站,全长约二公里,陆上开有闸门,堤下设有泄洪涵道。防水墙自一九五四年建筑以来,多次抗御了洪水,保证了芜湖汛期的安全,被人称为芜湖的“水上长城”。 芜湖...
芜湖的“水上人家”(《芜湖古今》第022篇)
作者:俞子徽 芜湖素以鱼米之乡著称。以渔为业的水上人家也因此多了起来。解放以前,这里就汇聚着安徽、江苏、江西三省的渔船三百多只,渔民一千二百多人。旧中国的渔民生活十分凄苦,短短的三十华里江面上,就有一帮(扬州帮)、二号(江字号,清字号)、三所(大河所、天成所,万家所)的封建势力盘踞把持,帮有...
全国第一的“水上水厂”(《芜湖古今》第023篇)
作者:周树卓 在芜湖江边,停靠着一条长方盒形的、与众不同的船只。主甲板上的两层建筑,屋面覆盖着浅蓝色玻璃钢波形瓦;长长的、宽宽的四壁,全是一扇紧连一扇的玻璃窗户。楼上塑料地板,瓷砖墙裙;楼下彩色水磨地面,锦砖铺地;这楼上楼下室内室外,真是明亮清爽,一尘不染。 这条颇为讲究,十分气派的船究竟...
芜湖的老虎灶(《芜湖古今》第024篇)
作者:徐明熙 一九八二年元月四日《人民日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发表了新华社记者写的一篇通讯,报导了芜湖市委领导同志关心群众生活的几件小事,其中一件是把陈旧落后的老虎灶改革一新,变成了现在人们所说的“新”虎灶,解决了多年来江城人民喝开水排长队的难题。报纸编者还就此事发表评论,指出事情虽小,小中见大...
芜湖的水上体育运动(《芜湖古今》第047篇)
作者:江荣进 芜湖的水上体育运动,在安徽省乃至全国都是有名的。这主要是因为这类运动在芜湖开展得早、发展得快、取得的成绩好。解放以后,我国开始逐步发展水上体育运动,安徽省于一九五六年首先在芜湖进行试点,派出了三名教练员参加全国在青岛举办的第一期航海运动训练班,经过两年的紧张筹备,于一九五八年成...
朱德同志与铁画(《芜湖古今》第052篇)
作者:兆木、洋生、万钧 一九五七年,铁画老艺人储炎庆同志在党的发掘民间工艺的号召下,使久已绝迹的铁画艺术重新焕发光彩,因而被推为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手工艺术老艺人座谈会。真是有幸啊。储炎庆同志在一次座谈会上和朱德同志坐在一起。朱德同志听说他是铁画老艺人,就一个劲地要储炎庆同志给他介绍铁画的情...
郭沫若同志为铁画题词(《芜湖古今》第053篇)
一九六四年五月五日下午,郭沫若同志偕同夫人于立群同志在游览采石矶、凭吊太白楼后,乘兴驱车来到芜湖市工艺厂参观铁画。 工艺厂的展览厅里,挂着各种铁画,有荷塘蛙鸣、鱼虾戏水,有天女散花、嫦娥奔月,有翠竹细柳、参天巨松,有苍鹰展翅、牛郎织女,还有反映各种现代生活题材的作品如《梅山水库》等。郭沫...
“天鹅”羽绒(《芜湖古今》第092篇)
作者:兆木、祥鸿 人们称呼芜湖市天河羽绒厂的羽绒制品为“天鹅”,赞誉它们已张开羽翼飞向五洲,飞向全球。 羽绒,是鸭、鹅、鸡羽毛和绒毛的简称,盛产于江南水乡一带。羽毛,以鹅羽为佳,晋代王羲之曾有“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赞美,世人也常将它和雪花互相比...
“华侨”皮鞋(《芜湖古今》第093篇)
作者:兆木、广金 芜湖市劳动路和芜纺路的交叉口,有一座工厂,这就是“芜湖市华侨皮鞋厂”,颇有名气的“华侨”皮鞋就在这儿成批生产。 “华侨”皮鞋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欧、亚、非、北美、大洋洲及港、澳等十四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华侨”皮鞋,原料基本采用牛...
最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