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成立的芜湖店员工会(《芜湖文史资料4》第010篇)

作者:赵有恒  北伐前,芜湖店员是一盘散沙,根本没有自己的组织,待遇和工作条件都不好。俗话说:端人家碗,服人家管,天大意见也不敢向资方提出来。  1927年(民国十六年)春,北伐军到达芜湖后,也给全市店员带来了福音。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程潜、政治部主任吴醒亚,按照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组成国共合作...

外地在芜湖的会馆(《芜湖文史资料4》第011篇)

作者:俞正东  会馆亦称公所,后称“同乡会”或“同业公会”,是旧中国城市中同乡或同行业带有封建性质的民众团体。  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一1449),芜湖曾在京都前门外长巷三条胡同建京师芜湖会馆,几经修缮,至清朝末期,为芜湖旅京同乡和赴京会试者提供诸多方便。  据统计:省内外各地在芜湖所设立...

大戏园史话(《芜湖文史资料5》第003篇)

大戏园史话作者:屠元建  早年间,芜湖人老少皆知的“大戏园”是芜湖现有据可考的戏曲剧场中建造年代最早的一所。现豪华的立体声特级电影院“大众”即为原址所在。“大戏园”先后称“大戏园”、“大舞台”、“歌舞台”、“新华大戏院”、“复新大舞台”、“青年剧场”、“同乐剧场”等名称,最为本地人习惯称呼的要...

笆斗街缘于米市(《芜湖文史资料7》第003篇)

作者:朱鼎元  芜湖笆斗街座落在环城东路今十二中对面,原名迎秀门。它和金马门相距不远,都是芜湖老城东门城墙通向城郊的两座重要城门。  迎秀门和在十二中校内的名胜古迹芜湖学宫大成殿(即夫子庙)相距很近。在学宫大成殿前面有三个成“品”字形的荷花池,池上有石拱桥(又名状元桥)。秀丽的荷花池和吉祥的状...

芜湖炒货业的兴盛时期(《芜湖文史资料7》第007篇)

作者:潘守纲  芜湖炒货业在三十年代末,家父潘龙彩由巢县来芜经营此行业并兼营糖坊(制作饴糖)时,就有一百三十余家炒货店、二十七家糖坊。  家父原籍巢县,本市从事此项经营的巢县人占全市炒货行业90%。当时我家不仅经营炒货,还兼营糖坊。记得南京泰山牌酱色,我家也生产过,算是个中型炒货兼糖坊。每年秋...

芜湖十里长街(《芜湖古今》第013篇)

  芜湖长街,是条曾经名噪一时的老式街道,在明代中叶就开始形成,至今已有五百年历史了。万历三年(一五七五年)建筑县城时,太平府知府钱立“临县相度规费絜地,画长街于城外”。(康熙《太平府志・建置》)县城建成,周围七百三十九丈,高三丈。西边开“弼赋门”,筑城楼一座。从这里起,街巷不断向西扩展。到了...

吃人的芜湖关(《芜湖古今》第014篇)

  从明代开始,封建朝廷即在芜湖建立了征收商税的机关,分“工关”和“钞关”两个机构,统称“常关”,是明代南北六大税关之一。  工关的任务,是“抽分竹木,变价解京,以供营缮之用”(孙承泽《天府广记》,第二六三页)。原来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和陵墓,急需大量竹木。那时,江、汉、蜀、...

芜湖海关史略(《芜湖古今》第015篇)

  根据辞书解释,海关是根据国家法令,对进出国境的货物、邮递物品、旅客行李、货币、金银、证券和运输工具等进行监督检查、征收关税并执行查禁走私任务的国家行政管理机关。中国在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年)开放海禁,设江、浙、闽、粤四海关。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凭借不平等条约,陆续夺取了中国海关主权、海关...

芜湖米市简述(《芜湖古今》第016篇)

  芜湖在历史上曾有全国“四大米市”之一的称号。它从清朝光绪初年形成,有半个世纪的繁荣兴盛,此后趋向衰退、没落,直到全国解放,历经七十多年。这阶段,正是旧中国处于灾难深重的最黑暗时期。  芜湖米市起源很早。远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就已经有砻坊二十余家,多设在仓前铺(俗名大砻坊)及东河沿一带;另有...

奤子巷与印子钱(《芜湖古今》第017篇)

  芜湖市过去有一条奤子巷。奤,俗读“盘”。又读(tǎi胎上),念别了称“呆子巷”。巷子在老西门外平安里南边,长约二百步,宽不过七尺。西头转井蜺巷就是著名的“十里长街”,出口是花津路。为什么叫奤子巷呢?  明白当地掌故的“老芜湖”说,巷子两边的风火高墙、石库门楼、深宅大院,在光绪年间,居户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