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河豚(《芜湖古今》第087篇)

  宋初画家惠崇和尚画了一幅《春江晓景》,著名诗人苏东坡题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把江南春天的景物渲染得生意盎然。这幅画失传了,而诗却被人传诵。特别是河豚的声价,一经苏学士题咏,也增高起来。  河豚,它是一...

芜湖“湖彩松花皮蛋”(《芜湖古今》第088篇)

作者:俞子徽  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一九八口年优质产品奖的芜湖“湖彩松花皮蛋”,是芜湖市协兴昌变蛋厂的特制产品。这个厂生产松花皮蛋,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这个厂经历了由小到大,由手工作坊逐步过渡到半机械化生产的发展过程。 &emsp...

芜湖铁画(《芜湖古今》第089篇)

  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巨幅落地铁画屏风《迎客松》,坚贞刚劲,迎风挺拔,伸出如臂长枝,似揽群峰入怀,显示了中国人民正气凛然,独立自主,虚心好客,不卑不亢的精神。这是芜湖市工艺美术厂工艺师和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专家通力合作,以安徽黄山玉屏峰下的千年迎客松为蓝图,用心血和汗水凝结的代...

芜湖堆漆画(《芜湖古今》第090篇)

作者:娄洋生  被称为“芜湖三画”之一的堆漆画,也是民间一枝优秀的工艺之花。  堆漆画,是一种用油漆堆砌起来的浮雕画。它有一套严格的工艺操作规程,大致经过抹灰、划稿、堆灰、磨光、修整、上漆、涂彩七道工序,就是在经过精制的木板画幅上先刮灰,刮好灰后复制画稿...

芜湖通草画(《芜湖古今》第091篇)

作者:洋生、兆木  通草画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晋惠帝正月赏宴,百花未开,即“令宫人翦五色通草花”,以助酒兴(《通鉴外纪》)。当时的人们称这种以通草制作的花为“通草”。以后,通草就成为民间的工艺。过去妇女们也盛行头插或佩戴通草的习尚,正如王睿诗中所说:“通草头花...

“天鹅”羽绒(《芜湖古今》第092篇)

作者:兆木、祥鸿  人们称呼芜湖市天河羽绒厂的羽绒制品为“天鹅”,赞誉它们已张开羽翼飞向五洲,飞向全球。  羽绒,是鸭、鹅、鸡羽毛和绒毛的简称,盛产于江南水乡一带。羽毛,以鹅羽为佳,晋代王羲之曾有“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赞美,世人也常将它和雪花互相比...

“华侨”皮鞋(《芜湖古今》第093篇)

作者:兆木、广金  芜湖市劳动路和芜纺路的交叉口,有一座工厂,这就是“芜湖市华侨皮鞋厂”,颇有名气的“华侨”皮鞋就在这儿成批生产。  “华侨”皮鞋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欧、亚、非、北美、大洋洲及港、澳等十四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华侨”皮鞋,原料基本采用牛...

过新年(《芜湖古今》第094篇)

  “千里风烟同乐国,万家灯火共楼台。”这是昔人描绘芜湖欢度春节盛况的诗句。  农历新年正月初一,古人叫正旦、元旦、元日。听鸡叫三遍,鼓打四更,全家人起床,穿上新衣,梳洗完毕,第一件事就是祭天地、拜祖宗。那时,一般有钱人家堂前挂的是“天地君亲师位”或“祖...

庆元宵(《芜湖古今》第095篇)

  芜湖市南门湾附近,有一条赭红石板铺成的不到半里长的小街,名叫花街,因这里的篾匠铺擅长扎花灯而得名。过去,芜湖篾匠店大多数都集中在这里。这些篾匠店平时做竹木器具出卖,每年一过正月初十,就将他们精心编扎的花灯挂在店铺,招徕顾客,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有纸糊的鸟兽虫鱼,形态...

清明节(《芜湖古今》第096篇)

  清明这一天,芜湖有踏青、扫墓和插戴杨柳、植树的风俗。  这一天,城市居民男女长幼结伴而行,到郊野游览,欣赏田园风光,谓之“踏青”,这在唐代就已盛行,杜甫诗中即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之句。不过那时是在上巳日(三月初三)进行,以后约定俗成改在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