奤子巷与印子钱(《芜湖古今》第017篇)

  芜湖市过去有一条奤子巷。奤,俗读“盘”。又读(tǎi胎上),念别了称“呆子巷”。巷子在老西门外平安里南边,长约二百步,宽不过七尺。西头转井蜺巷就是著名的“十里长街”,出口是花津路。为什么叫奤子巷呢?  明白当地掌故的“老芜湖”说,巷子两边的风火高墙、石库门楼、深宅大院,在光绪年间,居户都是...

芜湖早期的“电”(《芜湖古今》第018篇)

  芜湖早期的“电”,主要指的是与“电”字有关的有线电报、电灯、电话和无线电。  芜湖有线电报的使用,始于一八八三年,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这在当时的安徽来说是头一个,在全国来说属于第三批。第一批是在一八七九年,这一年李鸿章在河北大沽、北塘海口与天津之间试设电报,“号令全营,顷刻响应”,开创了...

芜湖益新公司(《芜湖古今》第019篇)

  一八九七年五月,在今芜湖市大砻坊,靠近青弋江边,一家经营碾米制粉生意的工厂经清朝政府批准正式开业。它的全名叫:“芜湖益新米面机器公司”,由于主要以制粉为业,所以一般人称为“芜湖益新面粉公司”,简称“益新公司”。  益新公司是一家商办工厂,属于中国民族资本机制面粉工厂的最早行列。据《旧中国机...

芜湖商务总会始末(《芜湖古今》第020篇)

  安徽省最早的商会是芜湖商务总会。它成立于一九〇六年十月,这里指的是清政府农工商部批准立案、颁给关防的时间。实际上,它早在一九〇五年就成立了。《芜湖县志》说它是广肇公所、潮州会馆、砻坊公所、钱业公所、杂货公所、布业公所、米业公所、药业公所、烟业公所、染业公所、漕酱公所、当典公所、木业公所共十...

芜纺春秋(《芜湖古今》第021篇)

作者:邵庆春  芜湖的江岸附近,有一座高高的烟囱拔地而起,烟囱下,是一排排整齐的锯齿形厂房。这就是芜湖纺织厂。它的前身“裕中纱厂”,建于一九一九年,是安徽最早的纺织厂,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  在风雨飘摇中开工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列强无暇东顾,原先充斥中国市场的外货来...

芜湖的“水上人家”(《芜湖古今》第022篇)

作者:俞子徽  芜湖素以鱼米之乡著称。以渔为业的水上人家也因此多了起来。解放以前,这里就汇聚着安徽、江苏、江西三省的渔船三百多只,渔民一千二百多人。旧中国的渔民生活十分凄苦,短短的三十华里江面上,就有一帮(扬州帮)、二号(江字号,清字号)、三所(大河所、天成所,万家所)的封建势力盘踞把持,帮有...

全国第一的“水上水厂”(《芜湖古今》第023篇)

作者:周树卓  在芜湖江边,停靠着一条长方盒形的、与众不同的船只。主甲板上的两层建筑,屋面覆盖着浅蓝色玻璃钢波形瓦;长长的、宽宽的四壁,全是一扇紧连一扇的玻璃窗户。楼上塑料地板,瓷砖墙裙;楼下彩色水磨地面,锦砖铺地;这楼上楼下室内室外,真是明亮清爽,一尘不染。  这条颇为讲究,十分气派的船究竟...

芜湖的老虎灶(《芜湖古今》第024篇)

作者:徐明熙  一九八二年元月四日《人民日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发表了新华社记者写的一篇通讯,报导了芜湖市委领导同志关心群众生活的几件小事,其中一件是把陈旧落后的老虎灶改革一新,变成了现在人们所说的“新”虎灶,解决了多年来江城人民喝开水排长队的难题。报纸编者还就此事发表评论,指出事情虽小,小中见大...

文天祥督师芜湖(《芜湖古今》第025篇)

  文天祥(一二三六年——一二八二年),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市)人。史载,他二十岁中进士第一名,曾做过地方官,后官至右丞相,加衔少保,封信国公。  元至正十二年(一二七五年),在大都(今北京)称帝的忽必烈派左丞相伯颜挥军南侵。消息传来,朝野震惊。一向专权误国的宰相贾似...

张煌言在芜湖抗清(《芜湖古今》第026篇)

  一六五九年阴历五月,抗清民族英雄张煌言联合郑成功,率精兵十八万,由厦门渡海北上,深入长江,兵临满清南部统治中心——南京城下,光复芜湖诸名城近三十座,收复东南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广大国土。一时清统治者惊骇异常,江淮半壁为之震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郑张兴师反攻事件”,因这一年按照天干地支纪年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