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的“水上长城”(《芜湖古今》第008篇)

  汽笛长鸣,江潮欢腾。当大轮缓缓驶进日夜繁忙的芜湖港码头时,旅客们可以看到沿江壁立的防水墙。它高四米,宽约一米,从中江塔下延伸到陶家沟老火车站,全长约二公里,陆上开有闸门,堤下设有泄洪涵道。防水墙自一九五四年建筑以来,多次抗御了洪水,保证了芜湖汛期的安全,被人称为芜湖的“水上长城”。  芜湖...

卜家与“芜钢”(《芜湖古今》第010篇)

  芜湖古代的冶炼业,名闻遐迩。据《图经》和《芜湖县志》所说,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冶剑师干将和他的妻子莫邪就在芜湖的赤铸山、神山一带铸造过钢剑。这说明,早在两千多年以前,芜湖的冶炼技术就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到宋代,山东曲阜有个叫ト七的人来到芜湖开设冶坊,使芜湖的冶炼业又一次兴盛起来,...

赵云生剪刀铺(《芜湖古今》第011篇)

  旧时,提起剪刀,人们都会竖起拇指称道北京“王麻子”,杭州“张小泉”,芜湖“赵云生”。这些名剪,各有千秋,比如“张小泉”以式样美观和剪锋犀利著称,而“赵云生”则除剪刃锋利外,还有剪口软硬不惧,不卷不夹、经久耐用的特点。  赵云生,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人(一八二一年——一八六一年)。他和他的父...

明代芜湖浆染业(《芜湖古今》第012篇)

  芜湖的浆染业在明代就很有名。这可从明末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中看出,他说:“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而《太函集》一书则进一步具体地描述了芜湖浆染业的盛貌:“五方购者益集其所,转毂遍于吴、越、荆、梁、豫、齐、鲁之间。”当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也说:明代全国形成五大手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纺...

吃人的芜湖关(《芜湖古今》第014篇)

  从明代开始,封建朝廷即在芜湖建立了征收商税的机关,分“工关”和“钞关”两个机构,统称“常关”,是明代南北六大税关之一。  工关的任务,是“抽分竹木,变价解京,以供营缮之用”(孙承泽《天府广记》,第二六三页)。原来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和陵墓,急需大量竹木。那时,江、汉、蜀、...

奤子巷与印子钱(《芜湖古今》第017篇)

  芜湖市过去有一条奤子巷。奤,俗读“盘”。又读(tǎi胎上),念别了称“呆子巷”。巷子在老西门外平安里南边,长约二百步,宽不过七尺。西头转井蜺巷就是著名的“十里长街”,出口是花津路。为什么叫奤子巷呢?  明白当地掌故的“老芜湖”说,巷子两边的风火高墙、石库门楼、深宅大院,在光绪年间,居户都是...

芜湖早期的“电”(《芜湖古今》第018篇)

  芜湖早期的“电”,主要指的是与“电”字有关的有线电报、电灯、电话和无线电。  芜湖有线电报的使用,始于一八八三年,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这在当时的安徽来说是头一个,在全国来说属于第三批。第一批是在一八七九年,这一年李鸿章在河北大沽、北塘海口与天津之间试设电报,“号令全营,顷刻响应”,开创了...

芜湖益新公司(《芜湖古今》第019篇)

  一八九七年五月,在今芜湖市大砻坊,靠近青弋江边,一家经营碾米制粉生意的工厂经清朝政府批准正式开业。它的全名叫:“芜湖益新米面机器公司”,由于主要以制粉为业,所以一般人称为“芜湖益新面粉公司”,简称“益新公司”。  益新公司是一家商办工厂,属于中国民族资本机制面粉工厂的最早行列。据《旧中国机...

芜湖商务总会始末(《芜湖古今》第020篇)

  安徽省最早的商会是芜湖商务总会。它成立于一九〇六年十月,这里指的是清政府农工商部批准立案、颁给关防的时间。实际上,它早在一九〇五年就成立了。《芜湖县志》说它是广肇公所、潮州会馆、砻坊公所、钱业公所、杂货公所、布业公所、米业公所、药业公所、烟业公所、染业公所、漕酱公所、当典公所、木业公所共十...

芜纺春秋(《芜湖古今》第021篇)

作者:邵庆春  芜湖的江岸附近,有一座高高的烟囱拔地而起,烟囱下,是一排排整齐的锯齿形厂房。这就是芜湖纺织厂。它的前身“裕中纱厂”,建于一九一九年,是安徽最早的纺织厂,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  在风雨飘摇中开工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列强无暇东顾,原先充斥中国市场的外货来...